台灣之門鹿耳門
台灣之門鹿耳門鹿耳門志節錄> 鹿耳門的生活風景(2/7)
參、府城天險與鎮門宮
府城天險與鎮門宮位於鹿耳門天后宮西南方的鹿耳門溪口,這裡曾是臺灣歷史的門戶,300餘年的滄海桑田,為後人留下許多憑弔回憶與無限憧憬。
府城天險與鎮門宮位於鹿耳門天后宮西南方的鹿耳門溪口,這裡曾是臺灣歷史的門戶,300餘年的滄海桑田,為後人留下許多憑弔回憶與無限憧憬。
一、府城天險
鹿耳門溪入海口的堤岸上,矗立著「府城天險」立石,另一面則刻字「鹿耳門港」,底座以消波塊塑型。該立石由鹿耳門天后宮於1993年所設,在海天一色之間,為臺灣之門的入海口,營造出具象意念,睹物發思古之幽情。「府城天險」厚實石材上簡樸雋永的石雕4字,道盡鹿耳門之於臺灣歷史的關係淵源至深,自荷鄭時期以來號稱「天險」,在郁永河所撰《裨海紀遊》中記載:
蓋鹿耳門浩瀚之勢,不異大海;其下實皆淺沙,若深水可行舟處,不過一線,而又左右盤曲,非素熟水道者,不敢輕入,所以稱險。
丁紹儀於《東瀛識略》亦說明了鹿耳門天險的情境,其云:
臺灣孤峙海東,非舟莫達。初止鹿耳門一口,沙堅如鐵,港道紆迴。樹標水中,以誌淺深,名曰盪纓。兩舟不能並駛;稍不慎,衝擱沙線,舟立碎。門內為安平鎮,設重兵扼守,夙稱天險。
足見其形勢險阻且重要,必須設鹿耳門汛,駐有「鎮道海防」檢驗出入。而此天險可分外險與內險,外險指船隻來到此地要進港道,受阻於波濤洶湧不見入口,水底暗藏沙汕,船隻一旦擱淺必定破碎,而且港門深度僅丈餘,航行需趁著漲潮時分,沿著盪纓進出。「盪纓」如同港灣標示桿,做為識別水深及航道的設施,在《海東札記》記載:”於盤旋處,插竹剪布,南白北黑,名曰「盪纓」,一曰「招子」,使出入者知所趨避。”而內險指臺江內海的港道有出水沙線南北兩道,南線為「北線尾」,是入郡咽喉,北線為「海翁隙」,雖可停泊大船,卻因水深浪湧港道險惡難以登陸。由此可見,鹿耳門立居臺灣咽喉之地理位置,甚至在清朝體認其重要性而興建礮臺,根據《臺灣縣志》記載:”鹿耳門,礮臺二座(康熙五十六年奉文築造,安礮十位。水師三營輪撥千總一員,帶兵防守),墩臺三座,望高樓一座。”顯示鹿耳門地區是臺灣的內門戶,更是用武必爭之地,設置礮臺即無庸置疑的迫切。儘管,爾後鹿耳門地區的土質鬆軟不利營造建築,亟欲在鹿耳門南線天后宮一帶建造新式礮臺未果,卻由軍事防禦建設強化了鹿耳門的天險意涵。再則鹿耳門溪為荷西、明鄭、清領等時期重要航道,出海後連接黑水溝…臺灣海峽,其海域波濤洶湧不定,時代背景追溯到唐山過臺灣渡墾時,面對渡過黑水溝「六死三留一回頭」的移民命運未卜,著實是挑戰大自然的冒險。因此,「府城天險」隱含著前人篳路藍縷的艱辛,也訴說了鹿耳門溪海域空間的歷史意義。時值今日,立足於「府城天險」,眺望鹿耳門溪出海口,尤其在黃昏時分夕陽西落,能欣賞到臺灣8景之一「鹿耳夕照」,享受今昔共賞的美景,不禁感觸臺灣命運經過如驚滔駭浪的乖舛阻礙,通過層層考驗,仍能在21世紀的今日屹立不搖,更應珍惜前人胼手胝足的豐美成果。
鹿耳門溪入海口的堤岸上,矗立著「府城天險」立石,另一面則刻字「鹿耳門港」,底座以消波塊塑型。該立石由鹿耳門天后宮於1993年所設,在海天一色之間,為臺灣之門的入海口,營造出具象意念,睹物發思古之幽情。「府城天險」厚實石材上簡樸雋永的石雕4字,道盡鹿耳門之於臺灣歷史的關係淵源至深,自荷鄭時期以來號稱「天險」,在郁永河所撰《裨海紀遊》中記載:
蓋鹿耳門浩瀚之勢,不異大海;其下實皆淺沙,若深水可行舟處,不過一線,而又左右盤曲,非素熟水道者,不敢輕入,所以稱險。
丁紹儀於《東瀛識略》亦說明了鹿耳門天險的情境,其云:
臺灣孤峙海東,非舟莫達。初止鹿耳門一口,沙堅如鐵,港道紆迴。樹標水中,以誌淺深,名曰盪纓。兩舟不能並駛;稍不慎,衝擱沙線,舟立碎。門內為安平鎮,設重兵扼守,夙稱天險。
足見其形勢險阻且重要,必須設鹿耳門汛,駐有「鎮道海防」檢驗出入。而此天險可分外險與內險,外險指船隻來到此地要進港道,受阻於波濤洶湧不見入口,水底暗藏沙汕,船隻一旦擱淺必定破碎,而且港門深度僅丈餘,航行需趁著漲潮時分,沿著盪纓進出。「盪纓」如同港灣標示桿,做為識別水深及航道的設施,在《海東札記》記載:”於盤旋處,插竹剪布,南白北黑,名曰「盪纓」,一曰「招子」,使出入者知所趨避。”而內險指臺江內海的港道有出水沙線南北兩道,南線為「北線尾」,是入郡咽喉,北線為「海翁隙」,雖可停泊大船,卻因水深浪湧港道險惡難以登陸。由此可見,鹿耳門立居臺灣咽喉之地理位置,甚至在清朝體認其重要性而興建礮臺,根據《臺灣縣志》記載:”鹿耳門,礮臺二座(康熙五十六年奉文築造,安礮十位。水師三營輪撥千總一員,帶兵防守),墩臺三座,望高樓一座。”顯示鹿耳門地區是臺灣的內門戶,更是用武必爭之地,設置礮臺即無庸置疑的迫切。儘管,爾後鹿耳門地區的土質鬆軟不利營造建築,亟欲在鹿耳門南線天后宮一帶建造新式礮臺未果,卻由軍事防禦建設強化了鹿耳門的天險意涵。再則鹿耳門溪為荷西、明鄭、清領等時期重要航道,出海後連接黑水溝…臺灣海峽,其海域波濤洶湧不定,時代背景追溯到唐山過臺灣渡墾時,面對渡過黑水溝「六死三留一回頭」的移民命運未卜,著實是挑戰大自然的冒險。因此,「府城天險」隱含著前人篳路藍縷的艱辛,也訴說了鹿耳門溪海域空間的歷史意義。時值今日,立足於「府城天險」,眺望鹿耳門溪出海口,尤其在黃昏時分夕陽西落,能欣賞到臺灣8景之一「鹿耳夕照」,享受今昔共賞的美景,不禁感觸臺灣命運經過如驚滔駭浪的乖舛阻礙,通過層層考驗,仍能在21世紀的今日屹立不搖,更應珍惜前人胼手胝足的豐美成果。
二、鎮門宮
「鎮門宮」位於鹿耳門天后宮的西南方,鎮守在鹿耳門溪口南岸,而堤岸一端的「府城天險」立石相伴,放眼洶湧汪洋,遙念臺灣歷史的發展,見證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事蹟,300多年前轉折了臺灣的命運。鹿耳門溪口原先僅是一片沙洲,經過1980年河道截彎取直後,地貌形態丕變,「鎮門宮」即於1986年在此地興廟。當時,盛傳鄭成功軍隊的士兵亡魂託夢,希望在鹿耳門溪口附近立廟奉祀鄭成功,並慰藉戰士英靈,凝聚守護力量保祐聚落村庄。於是,經過地方人士奔走後,得以興建平房式小廟,肇建之初,奉鹿耳門天后宮開基媽祖懿旨,擇定廟地,授名為「鎮門宮」,正式奠基安座,大有「鎮守鹿耳門」之意,成了鹿耳門天險的護祐神廟。廟內主神為開臺聖王鄭成功,是自鹿耳門天后宮分靈而祀,另奉祀媽祖、註生娘娘、土地公,其中亦立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的神像。
「鎮門宮」原先廟身歷經20餘年後日漸頹圮,廟方決議於2006年起重新整建,而附近鄭成功雕像所在的紀念公園,則一併拆移。鎮門宮新建工程由落居當地的本土藝術家林中信執事,呼應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壯業,以明朝建築風格為設計主軸,呈現仿明式歇山門樓的2層樓格局,以及較為特殊少見的唐式大門,整體有別於一般山門拜亭的空間配置,側面為鹿耳門港邊街屋立面意象,呈現簡潔莊重的建築格局。建材取向落實「綠建築」概念,為木、土、金組構工法,色調以黑、紅、白為主,屋頂採用玄天黑瓦,並融入木質建材的溫潤質樸。廟前一對石獅盤踞廟前,十八羅漢駐守廟身周邊,每一尊的姿態神情各異其趣,而廟旁矗立「鄭成功家廟延平郡王祠」碑,則記載著鄭成功簡略生平;廟中的壁畫,亦為林中信所繪,將鄭成功的神韻,描繪得唯妙唯肖,憑添「鎮門宮」開臺聖王所象徵的信仰意義。新建完竣的「鎮門宮」1樓為主、配祀神的所處,2樓則祀奉鄭成功母親田川氏。廟中擺設的「鄭成功兒誕石」,是1998年鹿耳門鎮門宮管理人林忠民一行人赴日本九州平戶市千里濱所迎回,並闢建「慈恩堂」舉辦「菊花祭」,以紀念鄭成功誕生於日本,為感念鄭成功對其母田川氏的孝心。每年農曆7月14日為鄭成功誕辰,「鎮門宮」管理委員會舉辦祝壽大典,信徒香客齊聚一堂,為平日寧靜的小廟帶來慶典歡愉氣氛。而農曆7月13日則舉行普渡與法會時,亦會進行「國姓魚放生禮」,即放流虱目魚魚苗的活動,一方面緬懷鄭成功登臺之後的深遠影響,一方面配合環保生態的觀念推廣,成為鎮門宮頗具特色的廟會活動。
鎮門宮於2008年輪值舉辦「中華民國奉祀開臺聖王鄭成功聯誼會」秋季大典,有賴「新廟會文化義工隊」與「木蘭志工隊」的協助,以人稀力薄之勢成就盛大祭典,實屬難得。然而,「鎮門宮」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全臺獨一無二的赤腳門神。「鎮門宮」正門和東側門的門扉,由林中信以西方油畫彩繪,呈現武將打扮的洋人形象,身態魁武高壯,面容濃眉大眼及一頭捲曲金髮,令人聯想鄭成功受降的荷蘭人,在此地由荷蘭人護衛鄭成功為主神的宮廟,饒富想像空間,似乎還帶有和平相處的意味。2003年,來臺的荷蘭人,發現「鎮門宮」正門門神赤腳無鞋可穿,便向臺南市政府請命,希望能為荷蘭門神的雙腳穿上鞋子,於是關懷門神的鞋款紛至沓來,方才由臺南市長許添財主持儀式,擲筊請示門神,擇定一雙長統靴及兩雙短統靴,隨即火化贈送門神,當日即舉行「門神祭」,感謝門神的辛勞。目前「鎮門宮」廟中擺放著數雙鞋子,正是當時所匯集的鞋款。然而臺灣人為荷蘭門神穿鞋的溫馨活動,甚而引起電視臺媒體關心拍攝採訪,傳遞著臺灣人情味,已然成為地方佳話。2008年配合「中華民國奉祀開臺聖王鄭成功聯誼會」秋季大典,鎮門宮的赤腳門神予以立體化,分置在大殿兩側,猶如順風耳、千里眼。國姓爺賜封2位洋門神為「鹿耳門神」,賜華文名為「鹿風」、「耳順」,取其「鹿行似風,耳清如順」之意,即左側鹿風將軍,頭頂龍蝦,右側耳順將軍,頭頂螃蟹,手持聘書,由臺南市長許添財開光後,2門神從荷蘭歸化入臺灣籍,為全臺最早入我國籍而受封號的外籍神祇,鎮守鹿耳門。
「鎮門宮」位於鹿耳門天后宮的西南方,鎮守在鹿耳門溪口南岸,而堤岸一端的「府城天險」立石相伴,放眼洶湧汪洋,遙念臺灣歷史的發展,見證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事蹟,300多年前轉折了臺灣的命運。鹿耳門溪口原先僅是一片沙洲,經過1980年河道截彎取直後,地貌形態丕變,「鎮門宮」即於1986年在此地興廟。當時,盛傳鄭成功軍隊的士兵亡魂託夢,希望在鹿耳門溪口附近立廟奉祀鄭成功,並慰藉戰士英靈,凝聚守護力量保祐聚落村庄。於是,經過地方人士奔走後,得以興建平房式小廟,肇建之初,奉鹿耳門天后宮開基媽祖懿旨,擇定廟地,授名為「鎮門宮」,正式奠基安座,大有「鎮守鹿耳門」之意,成了鹿耳門天險的護祐神廟。廟內主神為開臺聖王鄭成功,是自鹿耳門天后宮分靈而祀,另奉祀媽祖、註生娘娘、土地公,其中亦立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的神像。
「鎮門宮」原先廟身歷經20餘年後日漸頹圮,廟方決議於2006年起重新整建,而附近鄭成功雕像所在的紀念公園,則一併拆移。鎮門宮新建工程由落居當地的本土藝術家林中信執事,呼應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壯業,以明朝建築風格為設計主軸,呈現仿明式歇山門樓的2層樓格局,以及較為特殊少見的唐式大門,整體有別於一般山門拜亭的空間配置,側面為鹿耳門港邊街屋立面意象,呈現簡潔莊重的建築格局。建材取向落實「綠建築」概念,為木、土、金組構工法,色調以黑、紅、白為主,屋頂採用玄天黑瓦,並融入木質建材的溫潤質樸。廟前一對石獅盤踞廟前,十八羅漢駐守廟身周邊,每一尊的姿態神情各異其趣,而廟旁矗立「鄭成功家廟延平郡王祠」碑,則記載著鄭成功簡略生平;廟中的壁畫,亦為林中信所繪,將鄭成功的神韻,描繪得唯妙唯肖,憑添「鎮門宮」開臺聖王所象徵的信仰意義。新建完竣的「鎮門宮」1樓為主、配祀神的所處,2樓則祀奉鄭成功母親田川氏。廟中擺設的「鄭成功兒誕石」,是1998年鹿耳門鎮門宮管理人林忠民一行人赴日本九州平戶市千里濱所迎回,並闢建「慈恩堂」舉辦「菊花祭」,以紀念鄭成功誕生於日本,為感念鄭成功對其母田川氏的孝心。每年農曆7月14日為鄭成功誕辰,「鎮門宮」管理委員會舉辦祝壽大典,信徒香客齊聚一堂,為平日寧靜的小廟帶來慶典歡愉氣氛。而農曆7月13日則舉行普渡與法會時,亦會進行「國姓魚放生禮」,即放流虱目魚魚苗的活動,一方面緬懷鄭成功登臺之後的深遠影響,一方面配合環保生態的觀念推廣,成為鎮門宮頗具特色的廟會活動。
鎮門宮於2008年輪值舉辦「中華民國奉祀開臺聖王鄭成功聯誼會」秋季大典,有賴「新廟會文化義工隊」與「木蘭志工隊」的協助,以人稀力薄之勢成就盛大祭典,實屬難得。然而,「鎮門宮」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全臺獨一無二的赤腳門神。「鎮門宮」正門和東側門的門扉,由林中信以西方油畫彩繪,呈現武將打扮的洋人形象,身態魁武高壯,面容濃眉大眼及一頭捲曲金髮,令人聯想鄭成功受降的荷蘭人,在此地由荷蘭人護衛鄭成功為主神的宮廟,饒富想像空間,似乎還帶有和平相處的意味。2003年,來臺的荷蘭人,發現「鎮門宮」正門門神赤腳無鞋可穿,便向臺南市政府請命,希望能為荷蘭門神的雙腳穿上鞋子,於是關懷門神的鞋款紛至沓來,方才由臺南市長許添財主持儀式,擲筊請示門神,擇定一雙長統靴及兩雙短統靴,隨即火化贈送門神,當日即舉行「門神祭」,感謝門神的辛勞。目前「鎮門宮」廟中擺放著數雙鞋子,正是當時所匯集的鞋款。然而臺灣人為荷蘭門神穿鞋的溫馨活動,甚而引起電視臺媒體關心拍攝採訪,傳遞著臺灣人情味,已然成為地方佳話。2008年配合「中華民國奉祀開臺聖王鄭成功聯誼會」秋季大典,鎮門宮的赤腳門神予以立體化,分置在大殿兩側,猶如順風耳、千里眼。國姓爺賜封2位洋門神為「鹿耳門神」,賜華文名為「鹿風」、「耳順」,取其「鹿行似風,耳清如順」之意,即左側鹿風將軍,頭頂龍蝦,右側耳順將軍,頭頂螃蟹,手持聘書,由臺南市長許添財開光後,2門神從荷蘭歸化入臺灣籍,為全臺最早入我國籍而受封號的外籍神祇,鎮守鹿耳門。
肆、四五堡漁港
「四五堡漁港」位在鹿耳門溪出海口南岸,亦稱「四草漁港」,漁港名稱可能來自於軍方,應為駐地海防部隊番號或軍方地理位置之稱號。本漁港初設於1988年,漁港總建設經費達3300萬元,港口碼頭約有460公尺,主要提供附近漁民簡易膠筏停靠,1994年漁筏數量約有150艘。「四五堡漁港」位置在安平港與曾文溪口中點,但不同於其他漁港的是,漁港沒有靠海,而是依賴港區西側的出水道進入鹿耳門溪,之後再由鹿耳門溪航向臺灣海峽。本漁港也是一極具傳統特色的漁港,保留了最古樸的環境與養殖技術,所以漁港設備雖然簡陋,不過附近居民生計卻有八成都仰仗著漁港。而目前漁港的漁業經營形態,可分為在沿岸一帶海域從事刺網等漁業,以及在鹿耳門溪一帶養殖漁業兩種,往返一航次約15小時。本漁港沒有漁市場,連外道路不良,且因鹿耳門溪口淤積嚴重,船筏均駛往安平港拍賣,主要漁獲為白魚、午魚、肉魚為主。2003年10月,臺南市政府進一步擴大了「四五堡漁港」的港埠專用區範圍,計畫開闢為「遊艇港」,期望日後漁港能朝休閒漁港發展使用。雖然「四五堡漁港」規模不大,卻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淤沙問題,以致船筏進出常觸頂毀損。這是由於本漁港原係鹿耳門溪的舊河道與新河道交會處的淺灣處,建港以前就已經堆積了許多泥沙,開港後也持續受到河川所帶來的輸沙影響而淤塞;加上新河道末端又位於碎波帶附近,使被削弱的沿岸流,無法帶走溪底屯積的泥沙,部分泥沙便長久的沉澱下來,之後受到外海波浪折射與繞設共同效應作用的影響,港口水深處易受波浪作用直接帶動的漂沙入港而淤塞,尤其以颱風波浪作用時為甚,使漁港的泊地及航道,都有泥沙堆積的問題,而必須經常進行漁港整修及港道泥砂疏濬的工程。因此,如果慮及漁港的永續發展,除了應編列經常預算進行泥沙疏濬外,也必須避免在外海處興建防沙堤或延建防波堤方式,並且透過攔截工法、控制海灘法、港口沙阱(sand trap)等新式漁港整修方法,以改善漁港先天及後天的泥沙淤積問題。此外,在「四五堡漁港」西側出水道口處,原設有屬臺南市警察局第三分局轄下的「四草漁港派駐所」(又稱為「漁港檢查所」或「漁港檢查哨」),主要負責有關船舶進出港的安全檢查及港區的治安維護工作,當時也一度有海防憲兵駐點,會同警方聯合執行安檢任務,不過1995年7月之後憲兵就全數撤崗,一切安檢工作也由派駐所警員獨挑大樑;又在鹿耳門溪出海口處,有屬國軍警備總部管所轄、負責海岸安全及防衛任務的「海防部隊」駐紮,海防部隊營區內有一棟附有瞭望碉堡、探照燈的3樓式綠色建築,為早期此地最高的地標。不過2000年1月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成立之後,所有海岸及港口安全都劃歸海巡署之業務,因此本港口各項安檢執法及海岸巡防工作,也改歸由海巡署下最基層的安檢所負責,目前「四草安檢所」設於原來四草漁港派駐所處,也就是港區西側出水道口南邊的位置,屬於海巡署52大隊的管轄範圍,至於鹿耳門溪口的海防部隊則被裁撤,迄今營區已荒廢多時。
「四五堡漁港」位在鹿耳門溪出海口南岸,亦稱「四草漁港」,漁港名稱可能來自於軍方,應為駐地海防部隊番號或軍方地理位置之稱號。本漁港初設於1988年,漁港總建設經費達3300萬元,港口碼頭約有460公尺,主要提供附近漁民簡易膠筏停靠,1994年漁筏數量約有150艘。「四五堡漁港」位置在安平港與曾文溪口中點,但不同於其他漁港的是,漁港沒有靠海,而是依賴港區西側的出水道進入鹿耳門溪,之後再由鹿耳門溪航向臺灣海峽。本漁港也是一極具傳統特色的漁港,保留了最古樸的環境與養殖技術,所以漁港設備雖然簡陋,不過附近居民生計卻有八成都仰仗著漁港。而目前漁港的漁業經營形態,可分為在沿岸一帶海域從事刺網等漁業,以及在鹿耳門溪一帶養殖漁業兩種,往返一航次約15小時。本漁港沒有漁市場,連外道路不良,且因鹿耳門溪口淤積嚴重,船筏均駛往安平港拍賣,主要漁獲為白魚、午魚、肉魚為主。2003年10月,臺南市政府進一步擴大了「四五堡漁港」的港埠專用區範圍,計畫開闢為「遊艇港」,期望日後漁港能朝休閒漁港發展使用。雖然「四五堡漁港」規模不大,卻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淤沙問題,以致船筏進出常觸頂毀損。這是由於本漁港原係鹿耳門溪的舊河道與新河道交會處的淺灣處,建港以前就已經堆積了許多泥沙,開港後也持續受到河川所帶來的輸沙影響而淤塞;加上新河道末端又位於碎波帶附近,使被削弱的沿岸流,無法帶走溪底屯積的泥沙,部分泥沙便長久的沉澱下來,之後受到外海波浪折射與繞設共同效應作用的影響,港口水深處易受波浪作用直接帶動的漂沙入港而淤塞,尤其以颱風波浪作用時為甚,使漁港的泊地及航道,都有泥沙堆積的問題,而必須經常進行漁港整修及港道泥砂疏濬的工程。因此,如果慮及漁港的永續發展,除了應編列經常預算進行泥沙疏濬外,也必須避免在外海處興建防沙堤或延建防波堤方式,並且透過攔截工法、控制海灘法、港口沙阱(sand trap)等新式漁港整修方法,以改善漁港先天及後天的泥沙淤積問題。此外,在「四五堡漁港」西側出水道口處,原設有屬臺南市警察局第三分局轄下的「四草漁港派駐所」(又稱為「漁港檢查所」或「漁港檢查哨」),主要負責有關船舶進出港的安全檢查及港區的治安維護工作,當時也一度有海防憲兵駐點,會同警方聯合執行安檢任務,不過1995年7月之後憲兵就全數撤崗,一切安檢工作也由派駐所警員獨挑大樑;又在鹿耳門溪出海口處,有屬國軍警備總部管所轄、負責海岸安全及防衛任務的「海防部隊」駐紮,海防部隊營區內有一棟附有瞭望碉堡、探照燈的3樓式綠色建築,為早期此地最高的地標。不過2000年1月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成立之後,所有海岸及港口安全都劃歸海巡署之業務,因此本港口各項安檢執法及海岸巡防工作,也改歸由海巡署下最基層的安檢所負責,目前「四草安檢所」設於原來四草漁港派駐所處,也就是港區西側出水道口南邊的位置,屬於海巡署52大隊的管轄範圍,至於鹿耳門溪口的海防部隊則被裁撤,迄今營區已荒廢多時。
===本版有關鹿耳門舖文摘錄自鹿耳門天后宮出版之《鹿耳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