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采風台江風雲
壹、台江範圍
1.舊地名:西側北起漚汪溪口(又稱灣裡溪,荷蘭時代稱蕭瓏溪, Soulang) 的海翁汕、加老灣嶼、北汕尾嶼,連接台窩灣( 安平)至七鯤鯓;東側由山子腳、篤加港折東南經蚶西港、西港、直加弄(安定)、洲仔尾、大橋港(永康市六甲頂),斜西南經府城西北面、水仔尾、大井頭,向南接七鯤鯓。
2.今地名:北起將軍溪口,西側沿馬沙溝、青鯤鯓、七股鹽田、台南市城西里、顯宮里、四草里、安平到安平新港。東側在台南縣部份新舊地名相同,在台南市部份約沿今西門路向南(稍偏西)達喜樹。
1.舊地名:西側北起漚汪溪口(又稱灣裡溪,荷蘭時代稱蕭瓏溪, Soulang) 的海翁汕、加老灣嶼、北汕尾嶼,連接台窩灣( 安平)至七鯤鯓;東側由山子腳、篤加港折東南經蚶西港、西港、直加弄(安定)、洲仔尾、大橋港(永康市六甲頂),斜西南經府城西北面、水仔尾、大井頭,向南接七鯤鯓。
2.今地名:北起將軍溪口,西側沿馬沙溝、青鯤鯓、七股鹽田、台南市城西里、顯宮里、四草里、安平到安平新港。東側在台南縣部份新舊地名相同,在台南市部份約沿今西門路向南(稍偏西)達喜樹。
貳、台江風雲
三百多年來,滄海桑田,台江陸浮成埔,雖然改變了鹿耳門的風貌,但,改變不了歷史的事實,鹿耳門,今猶在,媽祖宮,仍然還是媽祖宮。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之後,於北汕尾北邊,鹿耳門港道南岸,建廟奉祀媽祖。當時鹿耳門港道由於潮水自然疏濬,眾多船隻由此出入,鹿耳門漸漸變成出入台江內海的天然門戶。鄭成功經略台灣,將一鯤身改為安平鎮,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另設天興、萬年二縣,委參軍陳永華屯田開荒,除大量招墾大陸漢人外,同時迎接明朝宗室、遺臣來台。子鄭經,事承父業、興水力、獎勵農業而且致力海外貿易、建行政機關並立聖廟為全台首學。此時台江內海一帶已成能泊千百船隻之港域。大員港被流沙所淤塞,因此鹿耳門港道乃漸漸取代了大員港,變成入台唯一重要港口。
三百多年來,滄海桑田,台江陸浮成埔,雖然改變了鹿耳門的風貌,但,改變不了歷史的事實,鹿耳門,今猶在,媽祖宮,仍然還是媽祖宮。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之後,於北汕尾北邊,鹿耳門港道南岸,建廟奉祀媽祖。當時鹿耳門港道由於潮水自然疏濬,眾多船隻由此出入,鹿耳門漸漸變成出入台江內海的天然門戶。鄭成功經略台灣,將一鯤身改為安平鎮,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另設天興、萬年二縣,委參軍陳永華屯田開荒,除大量招墾大陸漢人外,同時迎接明朝宗室、遺臣來台。子鄭經,事承父業、興水力、獎勵農業而且致力海外貿易、建行政機關並立聖廟為全台首學。此時台江內海一帶已成能泊千百船隻之港域。大員港被流沙所淤塞,因此鹿耳門港道乃漸漸取代了大員港,變成入台唯一重要港口。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台灣入清版圖,此時台灣商業興旺,人潮匯聚,往返交易買賣頻繁,「郊」商始盛。康熙年間,因鹿耳門港道鐵板沙線交橫,係台灣咽喉,因此於鹿耳門設炮台二座、墩台三座、望高樓一座,以保鹿耳門安全。鹿耳門外,波濤萬頃、一望無際,來往船隻停駐鹿耳門候風守潮,康熙五十八年,地方各官捐俸同建媽祖廟,將原先媽祖宮之媽祖神像奉祀於前殿,後殿祀觀音,從此更為船隻商旅、往來移民精神寄託之所在。
滄桑多變,道光三年,台灣大風雨,水涸沙高,台江內海陸浮成埔,漸有人拓墾,直至同治十年七月的豪雨,古天后宮崩頹,從此以後,鹿耳門水深無幾,往來船隻,唯碇泊國賽港,貨物另換小舟轉運安平。同治末期,郊商開闢國賽港到鹿耳門、鹿耳門到四草湖間水道,以竹筏撐渡,故稱竹筏港,再開一條小運河通安平轉運至府城。此時的鹿耳門,已是繁華落盡,風光不再。
道光七年(西元一八二七年),孔道憲會同臺、嘉二邑,勘丈放租開墾,嘉邑界內由洪理、黃軍等十六股首招佃開墾,現鹿耳門溪以北之土城即為此部之一。臺邑浮埔部份,因為地域曠闊,就由富豪士紳申領,招來各地佃農從事開墾。墾區內設公館,有以開墾戶為庄頭之名,如本淵寮,是黃本淵所有墾區佃戶聚集之庄頭。海尾寮俗稱降舍寮,是台南枋橋頭吳降舍所開墾。陳卿寮是陳卿所拓村落,如此有十六處墾拓區衍生成庄,總稱作十六寮,即今鹿耳門溪以南之安南區各部。
千帆匯集鹿耳門,無情洪患褪盡了鹿耳門的繁華。三百多年來,先民生活困苦,認命的群藜百姓,一鋤頭一畚箕,開墾叢生菅芒的坎坷之地,用血汗灌溉,成就了這片美麗的田園。昔日清朝官方施行海禁「片板不得下海」,大陸沿海諸省農業經濟慘淡下,橫渡險惡的黑水溝來台尋求安身立命之處,是種不得不然的選擇。鹿耳門是台灣的玄關,若得平安看見鹿耳門,台灣夢「鯉魚躍龍門」的期待,就落實下來。先民佃戶遠離本居,遷徙移來此塊新生海埔域,菅芒花開的鹹溼之地,除了蕃薯、蔥仔、蒜頭以外,其他作物乏善可陳,因此早期郡城,嚇驚不乖查某囡仔, 有句俗語:「汝若毋乖,將汝嫁去菅芒海埔吃蕃薯簽」,可見當時物資之缺、生活之苦。如今,台南市安南區已為府城展翅的最後一塊處女地,而鹿耳門更是這塊處女地中的瑰寶,台江不再是汪洋大海,台江變成是碧波萬頃的良田,鹿耳門不再是軍事天險之地,不再是商旅進出之門,但,伊是台灣歷史血跡,是台灣人出生的肚臍跡。三百多年來,鹿耳門的溪水恬恬仔地流,流入先民的血脈,流過台灣人的心坎裡,先民!期望能夠在這塊土地安生立命、落土生根!
鹿耳門溪岸邊的天后宮,奉祀鄭成功的座艦媽祖,昔時,郡王牽著媽祖的手,也牽著媽祖渡眾生的願望,媽祖!早就決心立足台灣!「媽祖宮」居民,日日踏著先民的血跡,夜夜聽見先民的腳步聲,擔起了歷史的重擔,將收藏的歷史,揮做文化的大旗,揚起鹿耳門風雲:尋根溯源的文化季、飲水思源的還香感恩....等等,種種的新廟會文化活動,期望在這麼一個小小漁村庄頭,創造出台灣的文藝復興。而,科技工業區的建立,必然帶動經濟發展,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的改變,勢將掀起另一波的鹿耳門風雲!鹿耳門是「台灣之門」,是台灣歷史、文化之門,如何重 生再造鹿耳門的光輝,將是背負歷史使命者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