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鹿耳門媽媽祖在台灣

明末,中國大陸常有饑荒,餓死動輒成千上萬,台灣成為內陸漢人的避難所。顏思齊、鄭芝龍招徠漢移民,荷蘭也使用船隻到中國大陸招募移民,台灣陸續有移民來墾。清領時期,閩粵沿海各省在人口眾多耕地少的經濟壓力下,社會產生「推擠」的作用,而台灣當時還是地廣人稀、有待開發的地方,自然產生「吸納」的效果。

大陸沿海各省居民來台,均靠帆船渡海,風雲不測常有船難,所以每次出海必祈求媽祖保佑。台灣開發之初,蠻煙瘴癘充斥各地,先民拓墾之初,或因時疫流行,或水土不合者為數甚多,當時醫療不發達,唯有請求神明庇佑來克服疾病,媽祖自然成為許多病家求助的對象。地區性神明往往有許多靈異神蹟傳說,清朝政府因勢利導,善用台灣居民崇祀媽祖的信仰,屢次為媽祖封諡,以收攬民心,媽祖信仰漸成為民間主要信仰。
台灣地區的媽祖信仰,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面貌,每一座媽祖廟,因其創建背景、神像來源之不同,可分為湄洲媽、溫陵媽、銀同媽、興化媽、安溪媽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常有數座不同的媽祖廟存在。台灣地區的媽祖,據石萬壽教授的研究,康熙朝以前即建置的媽祖廟有澎湖天后宮、台南開基天后宮、鹿耳門媽祖廟、安平媽祖廟、旗後媽祖廟、台南大天后宮、鳳山天妃宮、左營天妃宮、笨港媽祖廟、關渡媽祖廟、諸羅崎慈雲閣、鹽水港街護庇宮、諸羅縣衙左天妃宮等處。大體言,媽祖廟均隨著漢移民墾殖的進展而陸續建立,擇廟通常位於港道或渡口旁、庄內或市街中。早期置廟先因護航兼為護境,故建於港道或渡口旁居多,後港道、河道淤塞,或海岸線推移,護港功能漸失而以護境為主。

台南市登記有案之媽祖廟,截至86年止,計有:開基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大天后宮、開台天后宮、土城聖母廟、媽祖樓、鹽埕天后宮、海安宮、溫陵媽廟、金安宮、銀同祖廟、鎮安宮、朝興宮、萬安宮、文靈宮、朝南宮、泰明宮等十七廟。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