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鹿耳門公館藏經閣宗教信仰小百科> 台灣宗教各派、經典教義略述

一、道教:
宗派別:
1.積善派:以積功累德,利物濟人,虧己以待人,捨己以為人,憫人之惡,樂人之善,濟人之急,解人之危,為修道之首務,是練天人相感。
2.經典派:從誦經拜懺,以解脫身心內外之罪,而以明經悟道,修合天人,上通神明為主旨,是練天人相顯。
3.丹鼎派:以練養陰陽,習靜服氣,入聖生真為攻,舉凡陰陽五行,鼎爐火藥,河洛卦爻等丹法之妙用,而以身心意與精氣神之修練為下手功夫,此乃身心性命之學,是練天人相發。
4.符籙派:以敬天祀神,修齋建醮,表達悃誠,借符籙以感通神天,驗諸事物,而為天人感應,神人互通之學,是煉天人相通。
5.占驗派:以明辨吉凶,預測禍福,知天知人為務,除道士外,星相命卜、陰陽家亦屬之,是練天人相應。  
道經五大經:黃帝陰符經、道祖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尹喜文始經、金闕後聖帝君黃庭經。
道教教義:
1.敬天─物本乎天,道教自黃帝以來,即以敬天垂範,一般道觀及教士在祈禱和供奉時,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謂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
2.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張祀祖,要超渡祖先,祖先如能修持得道,能做到聖人、真人、做到仙人、就能以三清為歸宿,所謂「聖登玉清、真登上清、先登太清。」如不經過修持,亦可用超渡的儀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歸宿,這亦是教人要崇攻報德,不忘根本。
3.修道─修道可分為內功與外行兩途,內功是指修養心性,培育品德而言,同時有指守生養氣,煉丹服食,這是以精神修養及體內潛能發揮為主。外行是指積極行善,實踐倫理道德為主。內功圓滿,可以修合天人,反璞歸真,成聖、成真、成仙,外行圓滿,亦可得到同樣的效果。
4.行教─凡是在敬天祀神,超渡祖先時,用一定的科儀,修齋建醮,上通神明,可以使祖先上登三清之門,在所祈福禳災時,誦經拜懺,悔悟罪咎,亦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5.救人─如吾祖張道陵天師和歷代天師以及道教正道之士,用符籙神水治療疾病,解除痛苦,其功效出神入化,可以制服妖魔,可以扶持正氣,使人精神振作,起死回生,這就是救人。
6.利物─「道德經」有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持,為而不有」又云「任萬物之性而代生,因萬物之性而長養」這就是天道,要本天地好生之德,愛護動物,培植生物,戒殺放生,這就是利物。
7.濟世─主張以道治國,以教化民,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旨,做到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濟世。
二、印度教:
印度之多神教,為婆羅門教之變象,公元五、六世紀時,因反對佛教而起。印度教崇拜之神有三:開發之神梵天、破壞之神濕婆、保存之神昆濕紐,另有女神及自然物之崇拜。社會階級制度為其主要特點,今印度人多信奉此教。
三、一貫道:
教義:綜合儒、道、佛、耶、回五教之思想,認知儒家之忠恕、道教之感應、佛教之慈悲、基督教之博愛,回教之清真,皆為一貫至理,故名「一貫道」。強調「仁、義、禮、智、信」,戒「殺、盜、淫、妄、酒」,教徒素食。
一貫道的源流:
俗謂一貫道始自伏羲見龍馬負圖,創造八卦,揭開天地奧秘,是為大道降世之始。其後聖聖相緒,經神農、軒轅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堯....等以至孟子。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儒道道脈泯滅,究未得繼續道統。梁武帝時,達摩西來中土,真機妙法,復還於中國,是謂「老水還潮」。自達摩入中國,真道乃一脈相傳,達摩為初祖,再傳神光二祖,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白馬七祖,八祖羅尉群。迨至清順治年間,黃德輝在江西廬山,受天命遙接為九祖。黃九祖融匯天命心法及新舊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及全真教「修煉金丹」教義為精髓,新興宗教之「無生老母」及「龍華三會」教義為佐義,正式開創先天道,黃九祖掌道後,歷經數十年之風霜,開荒闡化江西饒州府等地,門風曾鼎盛一時,門徒分成八卦九宮,康熙歸西後,其教式微。乾隆年間,吳紫祥出,受命為第十代祖,何若再為第十一祖,袁志謙十二祖。道光三年(1823),袁祖自雲南開道四川,在成都設立西乾堂,以此為中心,積極向各地開展道務,其道遍及漸風行於大江南北,四川、兩湖、滇黔江蘇、安徽、福建等地皆有道徒信崇。民國十九年(1930),張天然繼任十八代祖,辦理末後一著三曹普渡。民國三十六年,張祖歸空,續由孫慧明掌理道盤,辦理收圓大任。民國四十三年由香港遷居台灣。
四、天主教:
基督教之舊派。奉羅馬教皇為宗主,現盛行於世界各國。
五、基督教:
教派:基督教,耶穌所創,以崇天道、行人道為教旨,以新舊約全書為經典。起於猶太,其初屢被迫害,公元三一三年以後,羅馬始奉為正教,其勢力漸被於世界。十一世紀初分為羅馬教會、希臘教會,十六世紀德人路得倡宗教改革,羅馬教會分為新舊二派,英國、瑞士、荷蘭等奉新教(耶穌教),法、義等國崇舊教(天主教)。唐初傳入中國,稱景教,明神宗時,義大利人利馬竇、德人湯若望等相繼來華從事宣傳。清初任耶教士以欽天監職司曆法,並許其於各省設立教堂,基督教乃漸盛行於中國。
舊約聖經各節: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撒母耳記(上)、撒母耳記(下)、列王紀(上)、列王紀(下)、歷代志(上)、歷代志(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歌、雅歌、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但以理書、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
新約聖經各節: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使徒行傳、羅馬人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後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哥羅西書、帖撒羅尼枷前書、帖撒羅尼枷後書、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提多書、腓利門書、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書、彼得後書、約翰一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猶大書、啟世錄。
六、佛教:
佛教開祖為印度釋迦牟尼,以明心見性、得無上正覺、普度眾生為宗旨。前漢傳入中土,後漢派蔡愔至印度求佛法歸,建寺譯經,流布始廣。其教義含哲理甚深,皆由實證而得。
宗派:
1.印度宗派─分小乘、大乘二宗。
2.中國宗派─分毘曇、成實、律宗、三論、涅槃、地論、淨土、禪宗、攝論、天台、賢首、慈恩、真言等十三宗。
佛教諸經:阿含、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密教、經集、雜部、律等部,包括有齋經、阿含經、戒香經、玉耶女經、九橫經、遺教經、法滅盡經、華嚴經、覺陀羅尼經、蓮華經、銀色女經、大寶積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般舟三昧經、神咒經、吉祥經、佛名經、菩薩經、持世經、修多羅王經、轉有經、無行經、光明經、深密經、盂蘭盆經、功德經、法門經、業報經、覺經、稻桿經、般若波羅蜜多經、法華經、法輪經、三昧經、總持經、大般涅槃經、大明咒經、十輪經、本願經…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238字: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註:下一段之有聲咒,是後人加上者,在般若經上不應當有)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七、密教:
佛教有顯密大小乘之分,密教屬大乘之列,為北傳佛教,其理感異尋常,故未見其昌,然盛傳於康藏蒙古與日本等地,本文以「藏密」稱之。密宗特重上師口傳,漢地亦乏寺院可資薰習,若非入門弟子,難窺全貌,故流傳艱澀,且多誤解。
藏密緣起:西元七世紀,佛教傳藏,蓮花生大士將藏地部分宗教之神祇及儀式,納於佛教內,是為西藏正式喇嘛教之創始。
藏密教派:
1.寧瑪巴─通稱紅教,以蓮花生大士傳法時均著紅衣故名之,其成佛之究竟法門為「大圓滿」。
2.噶居巴─通稱白教,先宗諸祖及其弟子常著白衣,故稱白教,尚口傳,其成佛之究竟法門為「大手印」。
3.格魯巴─通稱黃教,十五世紀時為宗喀巴始創,時為藏密主流,其成佛大法為「大威德」。
4.薩迦巴─通稱花教,又稱草地教,因該教祖師在草山得道故名之,其成佛大法為「大圓勝慧」。
八、摩尼教:
波斯宗教之一派,公元三世紀初,摩尼所創。係融合舊有之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佛教教義而成。其教當時不見容於波斯當局,乃以中亞細亞為根據地。唐朝,由回紇(鶻)傳入中國。
九、摩門教:
基督教中獨立之一派,始創者為斯密約瑟,其初參加美以美教會聚會,謂受默示於神,掘地得摩門經,稱猶太先知摩門逤所作,遂於1830年創立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氏後遇害而死,其徒避難至大鹹湖附近,墾植自給,從之者漸眾。
十、回教:
亦稱回回教或清真教,為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原稱伊斯蘭,其經典為可蘭經,阿拉為唯一真神,信徒一日五次面向回教發源地─麥加祈導,於回曆九月,厲行斷食,每年必往朝麥加。本教盛行於亞洲西南部、北非及南洋群島。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