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歷史的迴廊沿革


三百多年前,西元1661 年4 月30 日,在鄭成功揮軍東進的灘頭堡鹿耳門北汕嶼,台江浪潮滔滔之際,義勇之軍奮勇登陸,搶佔天時地利,而成就了驅荷復台的春秋大業。三百多年後,滄海成了桑田,荒陌盡變良頃,當晨光初迸,晨曦的第一道曙光映照著殿宇,廟前的馨香已迫不及待裊裊升空,散發出亙古長存的虔誠之情。這裡是鹿耳門北汕尾令人怦然心動的宗教聖地,遊客在美麗的建築裡尋找神話和傳說,信徒在莊嚴的聖殿中尋求心靈慰藉,鹿耳門天后宮已成了台灣的媽祖廟典範,不只因為廟史悠遠、廟貌古樸,更因為信民們世代相傳,對媽祖錐心置誠的堅貞之情。
地理位置與背景
鹿耳門位於台南市西北端,距離市區約十公里。在三百多年前的荷蘭人據台期間,南從二仁溪、北至將軍的海岸線向內退縮,凹陷成為寬闊的港灣,當時稱為「台江內海」,荷蘭人在台江內海的大員(約現今的台南市安平地區)建立「熱蘭遮城」,作為政經中心。台江內海有數座島嶼,在北端加荖灣及北汕尾兩座島嶼間之港灣,水路迂迴狀似鹿耳,因此當地人遂取「鹿耳門」一名。鹿耳門雖然港灣面寬闊,但水底鐵板沙線縱橫排列,加上左右兩端盤曲,非熟悉此地水路者,經常會擱淺而動彈不得,因此行船至此,必插竹繫布為幟,俗稱「蕩纓」,且需待漲潮時才可順利通行。鹿耳門的地理形勢有如天險,易守難攻,鄭成功得天時率軍由此長驅直入,攻克普羅民遮城,圍困熱蘭遮,讓荷蘭人俯首稱臣,拱手讓出江山。史書記載國姓爺鄭成功當年攻略澎湖後,於4 月30 日率領舟船行抵鹿耳門外,因水淺而無法入港,國姓爺換乘小船登陸鹿耳門港南岸之北汕尾嶼,恭置香案,祝告天地,祈求隨艦保護的天上聖母神靈庇佑:「…望皇 天垂憐,列祖默佑,助我潮水…〈楊英《從征實錄》〉。果然,不久潮水洶湧而入,水漲船高,大軍順利進入鹿耳門,登陸北汕尾,繼而展開圍城之戰,迫使荷蘭人棄城投降。荷蘭人在據台38年之後鎩羽而歸,國姓爺進駐大員(台灣),台灣正式進入了明鄭時期。
聖殿肇建與廟史沿革
國姓爺收復台灣,有感於媽祖的冥默福應,才能一步步克敵致勝,於是按福建人尊奉媽祖神靈風俗,當日就在最初登岸處北汕尾嶼搭建媽祖廟供軍民膜拜,將隨艦的媽祖神尊請奉於此鎮駐,此即「鹿耳門天后宮」的前身,此地因有「媽祖宮」廟,聚落稱「媽祖宮」庄。歲月迢遞,滄海變幻,在國姓爺驅荷復台23年後,安平大港因泥沙淤積而無法通航,鹿耳門順勢而起,不僅成為防堵敵軍入侵的軍事要地,也是舟楫幅軸的熱鬧商港,往返臺海兩地的舟船絡繹不絕,商旅雲集,市況繁華。坐落於北汕尾嶼的天后宮,自然而然成為過往旅人謁拜祈求的聖殿,媽祖登龕俯聽信徒所求所願,慈悲施化,德澤廣被四方,信眾蒙恩頌傳,聖名傳遍全台。 西元1719年(清•康熙58年),朝廷百官集資擴建天后宮,廟堂左右增建了文武二館,供往來旅客、官商住宿及候船知所。擴建後的廟殿共有前、中、後三進,規模可觀,縱橫各達七十大步,而且廣開一百二十個大小門戶,俗稱「三落百二門」,廟前還有三株茂密參天的老榕樹,與媽祖神威聖德相互輝映。當時天后宮人潮熙來攘往,香火鼎盛的情況,直至今日仍讓世代生長於此地的地方耆宿引以為傲。舊時因為安平、鹿耳門的航運之利,而帶動三郊(南郊、北郊及港郊)的興起,此三個公會執掌鹽、糖、布及南北大宗物資之買賣,擁有龐大的土地及財富,鹿耳門天后宮時屬三郊管理六大廟之一,其管理及維持均仰賴三郊出面。西元1823年(道光3年)一場大洪水,使曾文溪突然改道南流,洪水挾帶大量泥沙,嚴重淤塞了台江內海,鹿耳門一夕之間成為無法通行的廢港,舟楫商旅止步,時稱台灣八景之一的「鹿耳連帆」,舟船連天的風光歲月就此一去不返。鹿耳門天后宮的香火從此寥落。在洪水之後的48年,西元1871年(同治10年),山洪暴發再度危及天后宮。當時廟祝林贊眼見天后宮坍塌在即,立即會同庄民林硯、林白等人,在千鈞一髮之際,搶入廟殿中救出媽祖神尊,而廟殿則在瞬間遭洪水沖毀,片瓦不存。此後,媽祖神尊每年輪流供奉於爐主廳堂,直至1946年(民國35年),經庄民決議鳩資重建,並擇定於原廟址偏南八百公尺處,重建廟堂奉祀。如此又經31年,西元1977年(民國66年),斥資新台幣二億餘元,重新擴建成今日所見巍峨之廟貌。近年來,又聘請專家學者,共同規劃設計「鹿耳門公館」之歷史性建築,並於西元2002年(民國91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佳辰開幕啟用,所有贊助 興建公館之善信大德在場見證此一歷史性時刻。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