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台灣之門鹿耳門鹿耳門志節錄> 鹿耳門的生活風景(4/7)

二、南北寮鹽田
四草地區周邊的鹽田廣闊,位於臺南市西北郊17公里,即鹿耳門地區之東隅,原先僅是因臺江內海淤積泥沙而形成的海埔新生地,然而臺江的逐漸消逝,促使鹽灘面積日益擴大。日大正8年(1919)「臺灣製鹽株式會社」開闢為鹽田,由於當時行政區屬臺南州新豐郡安順庄,故名為「安順鹽田」。其聚落包括南寮、北寮與三棟寮,所以一般稱之為「南北寮鹽田」。

鹽田發展之初,鹽工大多來自北門、嘉義等地,聚集居住在南寮者眾多,部分散居於北寮。日治時期,南北寮鹽田發展蓬勃,並興建水道運河與輕便鐵路運鹽,甚為臺灣天日鹽田(瓦盤)中最新式者。雖經歷戰火摧殘,終戰後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專賣局將其所轄鹽田,與南日本製鹽的鹽田合併成立「臺南鹽業公司」,後來歸臺灣鹽務管理局管理,直到 1948年改設為集中式土盤曬鹽鹽場,採僱工制直接曬鹽,爾後由改制後的「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管轄。

開闢鹽田時,日本製鹽會社經政府補助建造工舍,提供外來鹽工居住,極其簡陋且缺乏飲用淡水;1950年,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會同鹽務總局,籌建自來水,並撥專款由臺灣省衛生處在鹽村開設鹽民衛生所;1952年,鹽務整理委員會更籌設「鹽工之家」,改建磚造漩蓋的宿舍20棟,供鹽田員工住宿,形成以鹽工居住為主的社區,內設理髮廳、縫紉部、俱樂部、兒童樂園等,時任行政院長陳誠特別題款豎立「臺灣省安順鹽場鹽工新村落成紀念碑」,自此鹽工之生活大大改善。
<span class="p07b">二、南北寮鹽田</span>
鹽田在臺灣南部的當代經濟產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因應產業體質改變,「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02年7月16日舉行謝天儀式,正式結束300多年的曬鹽產業,南北寮鹽田於焉歇業。

如今,南北寮鹽田在行政區域上劃稱鹽田里,因應該地區政府規劃為臺南科技工業區及四草水鳥保護區,北寮劃入臺南科技工業區,於2002年先行遷村,南寮劃入四草水鳥保護區,於2004年遷村。目前,南寮猶存部分鹽田,運用宿舍建築成立「鹽田生態文化村」展覽館,保留舊屋景觀,運用「現地博物館」的概念,尊重且保存鹽業文化,推動鹽村體驗活動,成為展示鹽工生活模式與製鹽文化的傳承空間。此外,舊有社區中廢棄的辦公室、派出所、活動中心、衛生所、紀念碑和卸鹽碼頭仍舊可見,其主祀廣澤尊王的庄廟永鎮宮,則易地繼續香火;這裡還設置了「臺江魚類標本館」與「臺江鯨豚館」,呈現生態特色,於焉南寮已然整體規劃為兼顧觀光及生態文化的據點。

雖然南北寮鹽田與鹿耳門地區所屬的安順鹼場鹽田,隸屬企業殊異,然而鹽工頂著烈日勤奮曬鹽的過往,與曾經一覽無遺的鹽田風光,儘管走入歷史,但鹽業發展卻維繫了此地聚落的經濟脈動極久,造就出屬於在地的產業文化,其時代意義著實非凡。

===本版有關鹿耳門舖文摘錄自鹿耳門天后宮出版之《鹿耳門志》===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