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台灣之門鹿耳門鹿耳門志節錄> 鹿耳門天后宮的會香與請水宮廟

鹿耳門天后宮是臺灣許多媽祖廟的原鄉,分靈至海內外的媽祖,已近1500尊,每屆媽祖誕辰香期或祭祀盛典,各地分靈宮廟或神壇,多紛紛返回鹿耳門天后宮進香請火或共襄盛舉,形成「媽祖姊妹會」,蔚為南臺灣宗教盛事。除此之外,尚有部分宮廟以「會香」(會親)或「請水」(迎請聖水)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來到鹿耳門天后宮或鹿耳門溪口,進行相關的信仰活動,因而與媽祖宮庄、鹿耳門天后宮建立起特殊的宗教情誼,值得珍惜與為之一記。前來鹿耳門天后宮或鹿耳門溪口進行相關信仰活動的宮廟,在時間上有定期與不定期之分,在宗教行為上則可分為「會香」與「請水」。定期舉行「會香」者,至少有大內石仔瀨天后宮;定期舉行「請水」者,至少有善化茄拔天后宮,不定期舉行「請水」者,則至少有善化土虱堀聖興宮、安定許中營順天宮、安定後堀潭湄婆宮、山上苦瓜寮朝天宮等。

一、會香宮廟
「會香」(huē-hiunn/hionn)即「會親」,係同一神稱的神明相會之意,如甲地的媽祖與乙地的媽祖相會見面,不一定有隸屬或分靈關係,但一定有「必要」之淵源,如同屬一脈(大媽、二媽…)、交陪情誼或登陸遷徙關係。位於大內石仔瀨(Tsih-á-luà)的天后宮,即因登陸遷徙關係而與鹿耳門天后宮有「會香」情誼,自古迄今皆定期來到鹿耳門天后宮「會親」。依據《臺灣省臺南縣市寺廟大觀》、《臺南縣的寺廟及神明》記載,大內石仔瀨天后宮創建於清康熙13年(1874),主祀天上聖母,原係境內「竹坑社」楊姓先祖自中國「福建泉州龍溪縣南靖社」攜奉渡臺之神,清光緒3年至6年(1877-1880)總理楊聯鳳倡建興廟,初稱「泰安宮」,楊氏獻有「湄島聲靈」匾,為此廟最具歷史之古匾;日治皇民化期間更名為「泰安禪寺」,戰後再回復原廟名;1971年重建今廟時始易稱為天后宮,1990年鹿耳門天后宮贈有「鹿耳淵源」大匾。

依據媽祖宮庄與石仔瀨耆老的報導,石仔瀨的請水地點,早年都在天后宮舊廟址之地,當時皆於媽祖誕辰前日的3月22日徒步前來,翌日再原路返回;1947年鹿耳門天后宮重建後,於請水之際亦同時拜廟聯誼,數年後以神轎衝入溪內危險為由,逐漸放棄請水,而改以直接至鹿耳門天后宮拜廟,雙方稱此為「會香」或「會親」,即讓兩廟媽祖相見歡。近代雖易徒步為坐車,但日期、形式依然不便。 石仔瀨天后宮的「會親」科年為子、卯、午、酉年,最近一科為2011年(辛卯年);「會親」時,籌組香陣前來,以宋江陣為護駕,蒞臨鹿耳門天后宮後,迎請石仔瀨媽祖登臨鹿耳門天后宮正殿,與「鹿耳門媽」敘舊會香,翌日再返回石仔瀨,並進行全庄遶境祈安。石仔瀨天后宮的鹿耳門之行,雖以「會親」為名,但媽祖如有神示必須請水,仍會前往鹿耳門溪口進行請水之儀,2008年戊子科即是一例,此次請水係近年「會親」歷程中唯一者。
<span class="p06">一、會香宮廟</span>
二、請水宮廟
「請水」(tshiánn-tsuí)即「請神水」、「請聖水」,是依神示下水舀取聖水之謂,係臺灣民間常見的信仰儀式,有的獨立進行,為「請水」而「請水」,有的只是某個祭典活動中的一個節目而已。舉行「請水」的時間,有1年1次、3年1次及不定期等多種,地點則有湖泊、溪河與海邊等地方,但不論時間、地點為何,舉行的儀式和汲水的方法,則都大同小異。

請水的意義有「飲水思源」與「搬請水兵」等2種。前者為前往早年先民或祖神平安登陸之地的溪河或海邊進行請水相關儀式,帶有飲水思源、尋根謁祖的象徵意義,多係因為無法返回祖居地,而改採變通辦法的於登陸地請水,以緬懷先民的胼手胝足、拓墾山林,與紀念祖神的開疆護民、庇祐安居。後者即前往水濱設壇為所屬廟宇或神壇補充兵馬之謂,俗信主神所率領之兵將與五營兵馬,在一段時間後會損兵折將,得適時補足始足以護壇祐庄、保境安民,其時機及地點,端視主祀神明降壇神示,因此屬於不定期之信仰行為,每次「請水兵」地點也不一定相同,但大多選擇靠海之處,因為海大兵源多,招兵買馬較易成事。請水的儀式,主導者有法師(紅頭仔)、童乩、手轎和四轎等多種,最常見者為法師及多種兼有;其儀程大致為:備辦香案-法師調營-童乩(或手轎、四轎)下水尋找聖域-以陶缽汲水-涼傘(或黑傘)護送上岸-大轎迎請回廟-置於內殿供祀。

請水之前,廟方多會派人先勘查現場並預先備辦香案;請水當日由法師先行調營遣將,召請五營兵馬前來助陣,再由童乩(或手轎、四轎)帶領神職人員下水尋找聖水之域,當童乩以七星劍插入水中(手轎、四轎則以轎腳或轎籤點水)之處即為聖域,神職人員便得立即以所攜帶之陶缽或盛水器物,自聖域之處舀水入缽,然後以涼傘(或黑傘)密遮護送上岸,以避天降穢氣,以保其神聖;上岸後將盛水陶缽移請迎入大轎,隨即起鼓啟程回廟,將之供奉於內殿神案上。鹿耳門是臺灣之門,係先民與眾多神明平安入臺的門戶,許多廟宇即因而視此地為「祖地」或「血跡」,更由此與鹿耳門天后宮建立起深厚的交陪情誼,非常特殊;定期請水的有善化茄拔天后宮,不定期的則有善化土虱堀聖興宮、安定許中營順天宮、安定後堀潭湄婆宮和山上苦瓜寮朝天宮等宮廟。
<span class="p06">二、請水宮廟</span>
(一)善化茄拔天后宮
「茄拔」(ka-but)位在「善化啤酒廠」的東北側,為近千戶、3000人之大庄頭;此地昔日為平埔族目加溜灣社「茄拔支社」之故地,「茄拔」(Kapas或Kapat,一般譯作「吉貝」)即木棉(斑芝花)之意,戰後分設嘉南和嘉北2里,以主祀天上聖母的天后宮為庄廟,天上聖母為先民曾順迎自中國福建湄洲,隨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北線(汕)尾後,移墾茄拔並攜奉祀之,之後於清康熙9年(1670)草創磚廟奉祀,今貌為1992年所重修,廟前有古井及3株老榕,頗為清幽。茄拔因有媽祖保祐先民自鹿耳門北線(汕)尾平安登陸的這段歷史淵源,後人為紀念此事以示飲水思源,自古即有前往鹿耳門請水之俗;早年皆以徒步方式,籌組香陣於媽祖誕辰前,齊至鹿耳門天后宮舊廟址請水,1947年鹿耳門天后宮重建後,增加進香請火之儀,並改變請水地點為鹿耳門溪口,因而與鹿耳門天后宮建立深厚情誼。

70年代以後,因應工商社會忙碌生活,並拜交通便利之賜,進香請水之俗的形式,易步行為車行,改以車隊為主,並議定3年一科於媽祖誕辰日前假日舉行,最近一科為2010年農曆3月18日至19日。茄拔天后宮舉行前往鹿耳門溪口進香請水之舉,後期也增加「調兵」之儀,因而整個信仰活動包含了4個目的:請火(進香謁祖)、請水、調兵和遶境,故定稱為「前往鹿耳門溪口謁祖請水調兵遶境大典」。茄拔天后宮舉行「前往鹿耳門溪口謁祖請水調兵遶境大典」的香陣,以茄拔天后宮諸神轎組成為主,茄拔周邊村庄友廟為輔,並以自組之宋江陣為護駕,場面頗壯盛。
<span class="p07b">(一)善化茄拔天后宮</span>
(二)善化土虱堀聖興宮
「土虱堀」(Tôo-sat-khut)位於善化東隆里,即東勢寮南邊,早年因位處多野生土虱的「土虱堀」池塘附近而得名;庄廟聖興宮主祀天上聖母,原為鄭姓私祀,後「落公」為全庄公神,並以「跋爐主」方式輪祀,直至1971年始由庄紳陳棍倡議創建聖興宮奉祀。土虱堀聖興宮因主祀媽祖關係,大抵自1950年(尚未興廟)起,依神示不定期於媽祖誕辰前舉行前往鹿耳門天后宮進香、鹿耳門溪口請水之舉,並因而與鹿耳門天后宮建立深厚情誼。土虱堀的進香、請水,以1天來回為原則,約於前日晚間10點出發,直接前往鹿耳門天后宮,先進行進香請火之儀,俟子時再至鹿耳門溪口舉行請水儀式;請水後即刻原路返回,沿途參拜善化慶安宮、苦瓜寮朝天宮、茄拔天后宮、東勢寮慶濟宮、三塊寮保安宮等共襄盛舉之庄廟遶境,約於傍晚回到土虱堀遶境及入廟安座。
<span class="p07b">(二)善化土虱堀聖興宮</span>
(三)安定許中營順天宮
「許中營」(Khóo-tiong-iânn)位在安定港口的東北邊,原為明鄭於臺江北岸所設的營鎮,因四周皆被海洋所環繞,乃取名為「海中營」,後人稱「古中營」,日治時期依此訛稱為「許中營」,係清乾隆 5年(1740)翁義、翁啐、翁碧、翁鈺、翁港和鄭子利兄弟以及張姓所入墾之地;今為 600戶、1800多人之大庄,仍多翁、鄭兩姓。庄廟順天宮,主祀天上聖母,「係昔時村民,自臺南媽祖宮分請香火並雕金身奉祀者」,日明治32年(1899)創建公厝,今貌則為1975年所建。 「許中營」主神媽祖的「自臺南媽祖宮分請香火並雕金身奉祀者」之說,並不為張長成所認同,其由王順口述媽祖來由,略謂:清乾隆54年(1789),中國湄洲漁民遇風漂流至臺江畔之許中營,經此地庄民救濟資助,湄洲漁民感恩乃留船上媽祖相贈圖報,庄人以「跋桮」請示確認留駐因而以祀。

約自日治時期起,「許中營」即開始前往鹿耳門請水,之所以以此為請水地點,張長成的說法是「媽祖神示」,筆者認為應與「自臺南媽祖宮分請香火並雕金身奉祀者」有關。不過,請水時機則一直依「媽祖神示」與會議決定,時間多在媽祖誕辰前。初期,請水全程以徒步為主,於凌晨出香,經港口、大同村、六塊寮、中崙、沙崙、新寮、溪心寮、本淵寮,最後抵達鹿耳門,於媽祖廟舊廟址進行請水科儀;1947年鹿耳門天后宮重建後,曾加拜廟進香之儀,因而與鹿耳門天后宮建立交陪情誼。70年代以後,拜交通便捷之賜,易步行為車行,請水地點也改至鹿耳門溪口舉行,鄰近交陪廟紛紛前來共襄盛舉,除本庄自組宋江陣外,尚有安定保安宮(宋江陣)、港尾福安宮(宋江陣)、港口慈安宮(金獅陣2陣)、大同村鎮安宮(金獅陣)、六塊寮金安宮(宋江陣)等;去程直接到鹿耳門天后宮進香、鹿耳門溪口請水,回程則沿途拜廟及遶境,以安南區交陪廟為主,出陣宮廟則順路僅遶港口慈安宮、大同村鎮安宮和六塊寮金安宮等3地庄廟,約於傍晚回到「許中營」遶境及入廟安座。
<span class="p07b">(三)安定許中營順天宮</span>
(四)安定後堀潭湄婆宮
「後堀潭」(Aū-khut-thâam)位在安定「蘇厝」東邊的「蘇厝派出所」一帶,早年因庄內有一口8釐大的水潭而得名,此潭原在庄廟「湄婆宮」廟前的榕樹旁邊,庄人養豬多將其排泄物排入潭中,致髒臭不堪,1984年媽祖神示填平。庄廟「湄婆宮」,主祀天上聖母,創建於清康熙59年(1720),原廟在庄東的「嶺頂」,傳說先民由鹿耳門入臺,循新港溪(鹽水溪)水路於「嶺頂」登陸,鄭成功特將2尺 8寸的軟身金身媽祖神像賜給庄民信仰,時僅13戶;清乾隆36年(1771)因大水而「敗庄」,庄民四散,多遷入今地,清光緒15年(1889)於此重新建廟,今貌為1995年所建,廟前有兩株巨大榕樹,成為庄人休憩之地。

「後堀潭」因有「傳說先民由鹿耳門入臺」之說,因而約於清光緒15年(1889)重新建廟後,開始有前往鹿耳門溪請水「添兵補將」之俗,迄今(2011)舉行過3科,舉行時間不定,完全依媽祖(手轎)神示,最近2科分別是1984年元月及2006年元月。舉行時,胡厝寮(代天府)、百二甲(天甲殿)、崁頭(普安宮)、西衛(開元宮)、林厝(北安宮)、蘇厝(長興宮及真護宮)等所謂「頂八庄」內,及「下九庄」的安定保安宮、玉井普安宮、新市建安宮和溪埔寮鎮安宮等交陪廟宇,皆會備轎組陣共襄盛舉。請水前,先至鹿耳門溪口「插水牌」,請水當日直接至鹿耳門溪口進行請水「添兵補將」儀式;請水後,先至鹿耳門天后宮進香拜廟,然後回程返庄,沿途至交陪庄遶境及拜廟,依序是、中洲寮保安宮、安定保安宮、烏橋什聖堂、胡厝寮代天府、百二甲天甲殿、崁頭普安宮、西衛開元宮、林厝北安宮、蘇厝長興宮及真護宮,最後約於晚間回到「後堀潭」遶境及入廟安座。
<span class="p07b">(四)安定後堀潭湄婆宮</span>
(五)山上苦瓜寮朝天宮
「苦瓜寮」(Khóo-kue-liâu)位在「南勢洲」的西北邊,昔因墾民在此搭寮栽種苦瓜而得名,最早係郭姓入墾之地,稍後中國泉系田、涂兩姓亦進入此地拓墾;現今有 500來戶、1000餘人,以田、涂兩姓為多,田姓多聚居路(南 140線)北,涂姓則多住路南。庄廟「朝天宮」,主祀天上聖母,初祀於清乾隆初年,稱「聖母堂」,清嘉慶3年(1798)創建簡廟稱「聖母廟」,日大正10年(1921)重建後改為今稱,今廟則為1967年所建,廟前有 4株老榕樹,別具風景。

「苦瓜寮」朝天宮自日大正10年(1921)重建後,「自此以後,每有祭祀均往北港朝天宮割火,村民信徒必至東勢寮曾文溪橋下接駕,並請水返境遶庄,祈求合境平安」;此為朝天宮最早的請水文字紀錄,之後何時結束則不得而知。近代直至1993年才依媽祖神示,於農曆3月22日前往鹿耳門天后宮進香,並於國姓橋下請水(請兵將),因受媽祖宮庄熱忱接待,1997年的請水乃改至鹿耳門溪口,並成為以後定制,進香與請水亦議定4年一科。「苦瓜寮」朝天宮的鹿耳門天后宮進香與鹿耳門溪口請水,必籌組宋江陣,通常於農曆3月22日傍晚出發,逕至鹿耳門天后宮進香,再於午夜進行鹿耳門溪口的請水儀式,之後循原路回庄,並沿途至交陪庄廟遶境,依序為善化土虱堀、東勢寮慶濟宮、三塊寮保安宮和茄拔天后宮等,最後約於傍晚回到「苦瓜寮」遶境及入廟安座。
<span class="p07b">(五)山上苦瓜寮朝天宮</span>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