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門鹿耳門
台灣之門鹿耳門鹿耳門志節錄> 媽祖宮鹽業與臺碱產業
由於媽祖宮庄地區自然環境的限制,居民大多只能以養殖、漁撈維生,日治中後期日人在本區開闢鹽田,先在日大正8年(1919)設置安順鹽田,之後在日昭和17年(1942)又有碱廠鹽田(鐘淵鹽田)的成立。戰後,兩鹽場分別由臺灣鹽業公司及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所組設之臺灣碱業公司接管,在經歷過40多年的經營發展,隨著鹽業的沒落後,目前兩座鹽田已先後停曬及廢廠,其中安順鹽場被開闢為鹽田生態文化村及臺南科技工業區,臺碱公司安順場也有部分建築被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不過卻因過去任意排放工業有毒廢水及棄置工廠廢棄物,造成廠區周圍及社區環境的嚴重污染,近年來引發極大的環保爭議及賠償問題。
一、日治時期的設置與發展
(一)鹽田興設的背景
日本領臺之初,臺灣總督府為收攬人心,廢除清季以來的鹽專賣制度,改行自由貿易,但卻因鹽價過低,導致鹽田日益荒廢,產額減少、鹽質日劣。因此日本政府於日明治32年(1899)5月宣佈實施鹽專賣制度,一方面可增加殖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滿足臺灣島內用鹽需求,阻斷中國鹽的進口,切斷臺灣與中國的關係,並期能供應母國日本的需求。然舊有鹽田因歷經風雨水患,多遭毀損,在復行專賣之時,全臺鹽田面積僅及300餘甲。因此,為振興臺灣鹽業的發展,日本政府乃於日明治32年(1899)公佈鹽田復興與開設獎勵的相關辦法,鼓勵鹽民修整鹽田,以期迅速擴張鹽田面積並增加產額。其後鹽田擴張,至日大正12年(1923)時因日本國內工業日漸發達,工業用鹽需求增加,因此日本當局成立「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創設新式鹽業場,安順鹽田便是在此時期由當時臺南廳長枝德二所倡議開闢。日昭和9年(1934),日本國內工業快速發展,原料鹽供應嚴重不足,選定臺南、高雄兩地徵購民地5000甲,另撥部分官有地為鹽田用地,此時「鐘淵曹達株式會社」也在安順庄設廠,並自建附屬鹽田。
(一)鹽田興設的背景
日本領臺之初,臺灣總督府為收攬人心,廢除清季以來的鹽專賣制度,改行自由貿易,但卻因鹽價過低,導致鹽田日益荒廢,產額減少、鹽質日劣。因此日本政府於日明治32年(1899)5月宣佈實施鹽專賣制度,一方面可增加殖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滿足臺灣島內用鹽需求,阻斷中國鹽的進口,切斷臺灣與中國的關係,並期能供應母國日本的需求。然舊有鹽田因歷經風雨水患,多遭毀損,在復行專賣之時,全臺鹽田面積僅及300餘甲。因此,為振興臺灣鹽業的發展,日本政府乃於日明治32年(1899)公佈鹽田復興與開設獎勵的相關辦法,鼓勵鹽民修整鹽田,以期迅速擴張鹽田面積並增加產額。其後鹽田擴張,至日大正12年(1923)時因日本國內工業日漸發達,工業用鹽需求增加,因此日本當局成立「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創設新式鹽業場,安順鹽田便是在此時期由當時臺南廳長枝德二所倡議開闢。日昭和9年(1934),日本國內工業快速發展,原料鹽供應嚴重不足,選定臺南、高雄兩地徵購民地5000甲,另撥部分官有地為鹽田用地,此時「鐘淵曹達株式會社」也在安順庄設廠,並自建附屬鹽田。
(二)安順鹽田
安順鹽田(鹽埕)也稱為「安平鹽田(鹽埕)」,為臺灣總督府聽從臺南廳長枝德二建議所創設的鹽田,日大正12年(1923)鹽田竣工,採取兩種不同製鹽方式:在西半部為天日鹽田(瓦盤式曬鹽),東半部則為採滷鹽田。因鹽田內部區劃整齊,規劃構造合理,鹽倉設置於鹽田中央,旁邊開築運河直通內海,所產之鹽以臺車裝載,經輕便鐵道運至倉庫存放,放運時再以小船沿運河載至安平港口外,轉裝輪船外銷,全程一貫作業,流暢省時,為當時全臺最新式的天日鹽鹽場。而由於規模與設備都非常進步,日大正12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來臺視察時,還特別安排到安順鹽場參觀。此外,在安順鹽田開闢之前,原來媽祖宮庄附近並無鹽業生產活動,因此也大量在北門及嘉義布袋招募鹽工,並築工舍百戶以提供其居住(南寮、北寮),也吸引了為數眾多的鹽業從業人口移入,帶動了一波新的移民熱潮。不過,鹽田前臨內海,泥沙沉澱日久堆積,導致內部地勢日漸低漥,排水逐漸困難,加以二戰期間,因臺灣各地鹽場為盟軍轟炸目標,安順鹽場內的13座倉房全數遭到炸毀;再,連續的颱風來襲,雖反覆整修,海水品質、濃度一直無法達到標準,也使整個鹽田生產幾乎停擺。
安順鹽田(鹽埕)也稱為「安平鹽田(鹽埕)」,為臺灣總督府聽從臺南廳長枝德二建議所創設的鹽田,日大正12年(1923)鹽田竣工,採取兩種不同製鹽方式:在西半部為天日鹽田(瓦盤式曬鹽),東半部則為採滷鹽田。因鹽田內部區劃整齊,規劃構造合理,鹽倉設置於鹽田中央,旁邊開築運河直通內海,所產之鹽以臺車裝載,經輕便鐵道運至倉庫存放,放運時再以小船沿運河載至安平港口外,轉裝輪船外銷,全程一貫作業,流暢省時,為當時全臺最新式的天日鹽鹽場。而由於規模與設備都非常進步,日大正12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來臺視察時,還特別安排到安順鹽場參觀。此外,在安順鹽田開闢之前,原來媽祖宮庄附近並無鹽業生產活動,因此也大量在北門及嘉義布袋招募鹽工,並築工舍百戶以提供其居住(南寮、北寮),也吸引了為數眾多的鹽業從業人口移入,帶動了一波新的移民熱潮。不過,鹽田前臨內海,泥沙沉澱日久堆積,導致內部地勢日漸低漥,排水逐漸困難,加以二戰期間,因臺灣各地鹽場為盟軍轟炸目標,安順鹽場內的13座倉房全數遭到炸毀;再,連續的颱風來襲,雖反覆整修,海水品質、濃度一直無法達到標準,也使整個鹽田生產幾乎停擺。
(三)鐘淵曹達鹽田
「鐘淵鹽田(鹽埕)」也稱為「臺碱鹽埕」、「顯宮鹽埕」,為日治時期「鐘淵曹達株式會社」所屬鹽田,原以製產工業用鹽為主,並在安順鹽田附近設立碱氯工廠,以生產燒碱、鹽酸和液氯,是日本海軍製造毒氣的工廠,為當時臺南郊區的第一座化學工廠。至日昭和19年(1944)8月竣工,實際開闢面積為667甲,當時日人稱之為「鐘淵鹽田」,最初是以製造氯氣為目的,以配合當時日本海軍的軍事需求。由於所產氯、碱主要供應日本海軍使用,所以受到日本當局高度重視,在鹽田、碱廠興築期間曾多次前來巡察。只不過開工不久後,工廠及鹽田即遭盟軍飛機密集轟炸而全部停工;日昭和20年(1945)7月又為大雨所毀,致使鹽田淪為荒廢。此外,鐘淵鹽田的鹽工,也是招募而來,此地鹽工多來自嘉義布袋、北門、七股大寮,為了吸引鹽工前來與安置日本國內工程人員,在場內也建有員工宿舍(分別在今鹿耳門天后宮正前方以及今北汕尾二路上),同時為了方便運輸,更築有輕便鐵道可通往永康車站。
「鐘淵鹽田(鹽埕)」也稱為「臺碱鹽埕」、「顯宮鹽埕」,為日治時期「鐘淵曹達株式會社」所屬鹽田,原以製產工業用鹽為主,並在安順鹽田附近設立碱氯工廠,以生產燒碱、鹽酸和液氯,是日本海軍製造毒氣的工廠,為當時臺南郊區的第一座化學工廠。至日昭和19年(1944)8月竣工,實際開闢面積為667甲,當時日人稱之為「鐘淵鹽田」,最初是以製造氯氣為目的,以配合當時日本海軍的軍事需求。由於所產氯、碱主要供應日本海軍使用,所以受到日本當局高度重視,在鹽田、碱廠興築期間曾多次前來巡察。只不過開工不久後,工廠及鹽田即遭盟軍飛機密集轟炸而全部停工;日昭和20年(1945)7月又為大雨所毀,致使鹽田淪為荒廢。此外,鐘淵鹽田的鹽工,也是招募而來,此地鹽工多來自嘉義布袋、北門、七股大寮,為了吸引鹽工前來與安置日本國內工程人員,在場內也建有員工宿舍(分別在今鹿耳門天后宮正前方以及今北汕尾二路上),同時為了方便運輸,更築有輕便鐵道可通往永康車站。
二、戰後的發展情況
(一)安順鹽場
戰後,由於安平再製鹽工廠所產之煎熬再製鹽,因粒小味澀,不符合國內市場需要,且煤斤價昂,成本過高,遂於1947年奉令停工。1950年,臺灣省政府為改善鹽工生活,命令省建設廳會同鹽務總局,籌款興建自來水系統,隔年通水後也解決了長期缺乏淡水的問題;只是隨著鹽業沒落,鹽場陸續停止晒鹽,之後在1996(1993)年配合臺南市政府開闢科技工業區及自然保護區,鹽灘全面廢曬裁撤。此後,本區鹽場泰半改為魚塭或售予工業園區。至於原來居住在南北寮的鹽民,也在臺南市政府的協調下,在2002年完成政策性遷村。至於原有鹽場,經過了政府和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已轉型成為「鹽田生態文化村」,期望未來以推廣鹽業文化、發展生態觀光為發展的方向。
(一)安順鹽場
戰後,由於安平再製鹽工廠所產之煎熬再製鹽,因粒小味澀,不符合國內市場需要,且煤斤價昂,成本過高,遂於1947年奉令停工。1950年,臺灣省政府為改善鹽工生活,命令省建設廳會同鹽務總局,籌款興建自來水系統,隔年通水後也解決了長期缺乏淡水的問題;只是隨著鹽業沒落,鹽場陸續停止晒鹽,之後在1996(1993)年配合臺南市政府開闢科技工業區及自然保護區,鹽灘全面廢曬裁撤。此後,本區鹽場泰半改為魚塭或售予工業園區。至於原來居住在南北寮的鹽民,也在臺南市政府的協調下,在2002年完成政策性遷村。至於原有鹽場,經過了政府和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已轉型成為「鹽田生態文化村」,期望未來以推廣鹽業文化、發展生態觀光為發展的方向。
(二)臺碱安順廠(原鐘淵曹達鹽田)
二戰期間,鐘淵曹達鹽田遭盟軍飛機轟炸,受創極重,致碱廠及附屬鹽灘全部停工。戰後,鹽灘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組設之臺灣碱業公司接管,時稱為「臺灣製碱公司臺南廠」,1951年,更名為「臺灣碱業公司安順廠」。戰後初期,臺碱公司所製燒碱行銷中國上海,獲利甚豐。至1951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將碱原料列為戰略物資,管制出口,國際燒碱價格上揚,加上戰事刺激需求,臺灣工業漸次發展,肥皂、調味品、紡織、造紙、鋁業等紛紛設廠生產,其所需碱氯原料,都由臺碱公司供應,也使安順廠區一片欣欣向榮,當時廠區內不僅有圖書館、福利社、理髮店、公共澡堂,且每周末還放映電影。財政部於1977年以製鹽、製碱各有專精,乃核定臺碱公司將所屬鹽灘交由臺鹽公司接管,至此全臺產鹽業務全歸臺灣製鹽總廠經營。不過隨著鹽業沒落,鹽場陸續停止曬鹽,之後在1993年配合臺南市政府開闢科技工業區及自然保護區,鹽灘全面廢曬裁撤。而後,臺碱公司在1965年至1978年間,曾經於安順廠區設置號稱當時東亞最大、可日產4公噸的五氯酚鈉工廠,主要以生產除草劑、防腐劑等化學產品,也使臺碱公司的主要產品,由碱氯轉變為五氯酚,以外銷日本為主。然因五氯酚在製造過程中,會產生具毒性的副產品—戴奧辛,因此經濟部1978年公告不得再製,也不得再進口使用五氯酚及五氯酚鈉,臺碱公司在環保與經濟因素的考量下,於當年6月停工關廠。1982年初,臺碱公司關廠裁撤,隔年併入「中石化公司」(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改稱為「中石化臺南安順土地」。
二戰期間,鐘淵曹達鹽田遭盟軍飛機轟炸,受創極重,致碱廠及附屬鹽灘全部停工。戰後,鹽灘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組設之臺灣碱業公司接管,時稱為「臺灣製碱公司臺南廠」,1951年,更名為「臺灣碱業公司安順廠」。戰後初期,臺碱公司所製燒碱行銷中國上海,獲利甚豐。至1951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將碱原料列為戰略物資,管制出口,國際燒碱價格上揚,加上戰事刺激需求,臺灣工業漸次發展,肥皂、調味品、紡織、造紙、鋁業等紛紛設廠生產,其所需碱氯原料,都由臺碱公司供應,也使安順廠區一片欣欣向榮,當時廠區內不僅有圖書館、福利社、理髮店、公共澡堂,且每周末還放映電影。財政部於1977年以製鹽、製碱各有專精,乃核定臺碱公司將所屬鹽灘交由臺鹽公司接管,至此全臺產鹽業務全歸臺灣製鹽總廠經營。不過隨著鹽業沒落,鹽場陸續停止曬鹽,之後在1993年配合臺南市政府開闢科技工業區及自然保護區,鹽灘全面廢曬裁撤。而後,臺碱公司在1965年至1978年間,曾經於安順廠區設置號稱當時東亞最大、可日產4公噸的五氯酚鈉工廠,主要以生產除草劑、防腐劑等化學產品,也使臺碱公司的主要產品,由碱氯轉變為五氯酚,以外銷日本為主。然因五氯酚在製造過程中,會產生具毒性的副產品—戴奧辛,因此經濟部1978年公告不得再製,也不得再進口使用五氯酚及五氯酚鈉,臺碱公司在環保與經濟因素的考量下,於當年6月停工關廠。1982年初,臺碱公司關廠裁撤,隔年併入「中石化公司」(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改稱為「中石化臺南安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