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環宇萬象小百科> 藝術與性靈

音樂
一、中國音樂:
音樂本身蘊藏著本身難以形容的珍貴精神寶藏,它可滋潤人們的內心,充實生活內涵,可用來教化民心、社會等之積極正面功能。早期的樂器通常由其他用途之器具演變而來,如獵人的弓、泥盆、角螺貝殼、骨製的笛子、木鼓等。
中國音樂始自紀元前三千年左右之伏羲氏時代,黃帝時制十二音律,至周代周公制禮作樂,樂器已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大類。漢武帝設「樂府」,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胡樂」。唐代蒐集胡、俗樂,擴充內容與編制,分音樂為祭祀的「雅樂」、宮廷儀典的「法樂」、宴會助興的「燕樂」,是中國音樂最輝煌燦爛的時期。宋代音樂轉變為以戲曲為中心,清代形成京劇。民國以後,西樂興起,西洋的音樂理論和技巧廣被採用,中國音樂遂呈現急劇的變化,近人將中國樂曲區分為民歌、曲藝(說唱)音樂、藝術歌曲、通俗歌曲、戲曲音樂等五大項。茲將各五大項細目敘述如下:
1.民歌: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調(風俗儀式歌)、台灣民歌(分福佬、客家、原住民)等。
2.曲藝:彈詞、鼓詞、漁鼓、牌子曲、琴書、雜曲、走唱、板誦等。
3.藝術:中國音樂自浣溪紗、蝶戀花、浪淘沙、念奴嬌、何滿子、黃鶯兒、淡黃柳等詞牌,而至元明散曲形式,一脈相傳,直至1900年前後則已具藝術歌曲的美學風格。
4.通俗:通俗歌曲指風靡當代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歌曲的演出結合歌、舞、樂、服裝、舞臺、美術、燈光等的綜合藝術型態。校園民歌屬此類。
5.戲曲:是一種結合音樂、表演、舞臺美術、劇本、舞蹈等藝術手法,表現出戲劇內容之綜和藝術。

二、中國樂器:
中國製作樂器的材料分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大類,又稱「八音」。現代國樂團則依樂器的演奏方式分成:吹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等類。
1.《吹管樂器》
笛:竹製,八度超吹樂器。常用有梆笛(發音較高,音色高亢豪邁,滑音吹奏是其特色)、曲笛(發音較低,音色柔美圓潤,又稱崑笛)及新笛(十一孔笛,音色柔美似蕭,但音量大,學習困難,至今仍不普遍。
簫:亦稱洞蕭。用竹管做成,形似笛,豎吹。定調不一。
嗩吶:民間稱喇叭,八度超吹樂器,經改良分成高中低音三種,形制不一。嗩吶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與鑼鼓結合最能表現出節慶的熱鬧氣氛。
笙:以簧片震動發音,分高音笙和中音笙兩種。音量大,轉調方便,音色甜美柔潤。
塤:主要用用陶土燒製而成,形狀有梨、球、管等。音色淳樸低沈,適合演奏悠靜、哀傷、神祕的曲子。
2.《彈弦樂器》
琵琶:源自波斯,六相廿四品的四弦琵琶,音域寬,可轉十二個調,音色純淨而飽滿,有「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音色,其表現能力豐富。
月琴:是「阮」的變形,木質圓形音箱(也有八角形),二十四品,音色清亮而美麗。
揚琴:又名洋琴、蝴蝶琴,發源於今阿拉伯一帶。用兩枝琴竹擊奏發聲,可任意轉調,泛稱中國式鋼琴。
三弦:三弦之名始自元朝,鼓頭(共鳴箱)木製,蒙蟒皮,常用的分大三弦及小三弦。演奏技巧類似琵琶,弦柄很長,音域寬廣,須有良好的音感及純熟的技巧,才能如魚得水。
阮:分大阮、中阮、小阮、低阮四種,前二者較常用。是中國式的吉他。據東漢傳玄<<琵琶賦>>序載,阮是當時參照琴、箏、箜、篌等樂器創製而成。
古箏:一弦一音。常用有十六弦傳統箏和廿一弦改良箏。古箏的弦以往多為絲弦,音色純厚樸實,現多改為剛弦,音色鏗將鏘清脆,適合表現行雲流水的琵音效果。
古琴:是中國極為古老的樂器,形制與箏相似,張十二或十三弦。音域廣,音色古樸,其演奏手法及音色的變化,可表達高深的意境,由於音量小,大多用於獨奏或重奏,鮮少出現於合奏中。在中國古「詩經」中已有古琴的描述,三國時期定型並沿用至今。
柳琴:又稱柳葉琴,型似琵琶而小,用撥子彈奏,有24至28個品位,用半音排列;原為絲弦,近代改為尼龍纏鋼絲弦,擴展了音域,增大了音量,是高音部的重大樂器。
3.《弓弦樂器》
二胡:是江南絲竹的主奏樂器,又稱胡琴、南胡,音色柔和,表現力豐富。是擦弦樂器中流行最廣、最具代表性者。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亦稱粵胡。琴筒木製,張兩根金屬弦。定弦比二胡高四度至五度,故名高胡。在廣東音樂中常為獨奏或主奏樂器,大型民族樂隊中多用作高音弦樂器。
板胡:又稱秦胡、梆子胡、大弦、瓢等等。弓子為兩弦所夾。常用的分高音板胡及低音板胡二種。是北方戲曲、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
中胡與京胡:中胡由二胡改製而成,音色較渾厚;京胡民間傳統拉弦改製,是京劇的主要樂器。
4.《打擊樂器》
大鼓:又稱堂鼓,演奏的方法有單打、雙打、頓音、悶擊、鼓邊擊、滾擊等。
大鑼:圓形,銅製,鑼面直徑約22公分。
鈸:圓形中間凸起,分大、小鈸。前者直徑約一尺,後者四至五寸。
板:由兩根堅木(紫檀)製成。演奏時,左手持板,以兩板下端相碰發聲。
木魚:大小規格不一,以小木槌敲擊發音,可單用或配套應用。
碰鈴:形似小碗,兩個為一付,互擊發聲。

三、南管與北管:
中國大陸傳統音樂來到台灣,依地域別分成南管與北管。南管只大陸南方系統的閩南語系的地區音樂,而北管則指大陸北方系統的音樂。
1.南管───南管曲調優美,節奏徐緩,演唱時講究咬字吐詞,風格古樸優雅,委婉深情,以福建之泉廈為主要保存地區,並流傳於東南亞一帶,由於分佈廣闊,故有南曲、南音、南樂、絲音、郎君樂之稱。南管包含指、曲、譜三個樂種,所使用之樂器與一般國樂有所不同,規格較古老。依其演奏形式,分為使用琵琶、洞簫、三弦、二弦(胡琴)之上四管及使用響盞、叫鑼、四塊、雙鈴之下四管。
2.北管─── 北管曲調高亢激昂,有如北方民族豪邁灑脫的個性,為別於優雅柔美的南管,故對稱北管。北管戲又稱弟子戲或亂彈戲。北管樂分成正音、亂彈的普通北管與後場樂。樂器以嗩吶為主奏,另有笛、月琴、三弦、京胡、殼仔弦(椰胡)等,其打擊樂器有大鑼、小鑼、單皮鼓、通鼓、大鈸、小鈸、拍板等。

四、西洋音樂:
西樂溯源於希臘,以歌詠方式向神明讚頌,並已有樂器的加入。早期的音樂偏向於宗教,十四世紀左右,逐漸轉入世俗,新式曲目逐漸出現,合唱音樂也隨之發展。十七世紀交響曲、組曲、奏鳴曲、觸技曲、賦格曲、大協奏曲相繼出現,此時的鍵盤樂器與弦樂器已相當普遍。十八世紀古典時期樹立新的交響曲形式,十九世紀形成反傳統、反秩序的浪漫樂派,以迄今之現代音樂。
西洋音樂的表演型態,就器樂演奏言,可分獨奏、齊奏、重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合奏等;就聲樂演唱,可分獨唱、齊唱、輪唱、重唱、合唱等別;就樂曲而言,可分交響曲、交響詩、組曲、協奏曲、序曲、小夜曲、進行曲、室內樂、奏鳴曲、變奏曲、幻想曲、練習曲、即興曲、前奏曲、夜曲、狂想曲、奇想曲、敘事曲、詼諧曲、波蘭舞曲、觸技曲、賦格曲、輪旋曲等多種。

五、西洋樂器:
西洋樂器外形一在改變,製作技術也不斷精進,但主要的樂器陣容卻很少更動。就樂器的性能及演奏方式,大致可分成弦、管、敲擊、鍵盤等四類。
1.《弦樂器》
小提琴:弦樂器的代表,有「樂器之后」之美譽。小提琴的構造分琴身、頸、頭三部,琴身含腹板、背板、邊條板三部,組成共鳴箱;琴頸鑲於琴身上端,貼有黑木指板;琴頭邊裝有四個音栓,繫上琴弦,以便調音。
中提琴:體積比小提琴略大,定弦低五度,其音域屬中音區,是和聲之樂器。
大提琴:體積龐大,演奏採坐姿,琴身置於兩膝之間,尾端有支架。左手按弦,右手持弓,低音域,音色柔和沉穩,可為獨奏表演。
低音提琴:低音提琴是弓弦樂器中體積最大、音域最低的樂器,演奏時需站立或靠於高腳椅旁,多月於合奏。
豎 琴:是一種外框如三角形的大形撥弦樂器。豎琴共有47根琴弦,設有七個踏板以調整為降音、升音、還原音、半音之效果。琴音小,但其演姿卻是最典雅者。
2.《管樂器》
A.木管樂器───
長 笛:音色宏亮,樂音優美,按鍵系統的發明,演奏者更為輕鬆。
短 笛:體積約為長笛之半,音域高其八度,為最高音的木管樂器,音色清亮。
雙簧管:吹口裝有兩簧片,由唇來控制簧片的振動發聲,具有穩定的音準,演奏前,常由其為標準音,讓其他樂器調音。
英國管:即中音雙簧管,音域比雙簧管低五音,吹奏時哀怨動人,富田園風味。
單簧管:又稱黑管或豎笛,音色圓滿豐潤,音域廣闊變化自如,常為獨奏角色。
低音管:是木管樂器中體積最大、音域最低的樂器,其吹管與雙簧管相同,演奏時,站立以棉帶繫住管身斜置於身前。
薩克斯風:管身為金屬製品,吹嘴、簧片、音色與單簧管同,鍵盤裝置、管口和雙簧管相似。薩克斯風音色豐富變化多端,在軍樂、爵士樂之演奏中為主要的角色。

B.銅管樂器───
長 號:俗稱伸縮喇叭,是銅管樂器中唯一不使用活塞,而是滑動管身且利用長短來控制音高的樂器。其雙套管伸得越長,管中的空氣柱越長,聲音就越低。
小 號:俗稱小喇叭,是高音銅管樂器,可吹奏快速音群,音色燦爛嘹亮,具王者般的雄壯氣勢。
法國號:現已改良成為三個活塞的形制,音色溫和高雅,是銅管樂器最高雅者。
低音號:具銅管樂器中任何低音的樂器,音色雄偉莊嚴,是銅管樂器基礎低音。

3.《敲擊樂器》
定音鼓:是一種可調音的鼓樂器,皮革面,銅皮盆狀鼓身。
高音木琴:木塊組成的有調敲擊樂器,聲音明亮透徹。
馬林巴木琴:又稱柔音木琴,上為木塊,下接管狀金屬共鳴器,以橡皮或氈質的木槌槌擊演奏,音色溫和柔潤。
管鐘:由十八跟長短不同的金屬管垂直排列而成,用木槌敲擊,係高音樂器。
鐵琴:以不同長度的鋼板組成音階,形狀與木琴類似,音色明亮,帶有回音。
抖音鐵琴:狀銅鐵琴,加裝顫音系統,抖音柔美並帶有回音。
無音調變化的大鼓、小鼓、鈴鼓、鈸、三角鐵、響板、木魚、鑼等。

4.《鍵盤樂器》
管風琴:體積相當龐大,操作台上有數層鍵盤,底部有一排腳踏板控制低音,其操作相當複雜。
大鍵琴:以撥子撥弦發音,十八世紀以後,被鋼琴取代。
鋼片琴:以許多固定高音的金屬片排列在一個木製的共鳴箱上,以琴槌擊之,可奏出銀鈴般的高音。
鋼 琴:有「樂器之王」的美譽,彈奏時,藉手指觸鍵的力量,奏出強、弱的聲音,並可利用足踏板彈出持續音。

六、著名的西洋音樂、作曲家(依年代為序):
孟特威爾第(義)、韋發第(義)、泰雷曼(德)、巴赫(德)、韓德爾(德)、克萊蒙悌(義)、凱魯碧尼(義)、海頓(奧─交響曲之父)、莫札特(奧─音樂神童)、貝多芬(德─樂聖)、韋伯(德)、舒伯特(奧─歌曲之王)、帕加尼尼(義)、羅西尼(義)、白遼士(法)、蕭邦(波蘭─鋼琴詩人)、李斯特(匈牙利)、威爾第(義)、孟德爾頌(德)、舒曼(德)、華格納(德)、布拉姆斯(德)、古諾(法)、布如克納(德)、小約翰史特勞斯(奧─圓舞曲之王)、聖桑(法)、馬斯奈(法)、佛瑞(法)、柴可夫斯基(俄)、普契尼(義)、馬勒(德)、佛爾富(德)、理察史特勞斯(德)....等(二十世紀以後略之)。
美術
一、前言:
人類從事藝術創作的歷史極為悠久,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空,留下了無數的美術作品,幾乎每件作品均屬獨一無二且各具特色,不論其創作宗旨為何,皆是藝術家嘔心瀝血的結晶,十足反映出藝術家的思想與感情,也呈現出其所屬時代、地區的風尚與信念。

二、美術作品分類:
美術作品可分為水墨、油彩、水彩、版畫、蠟染、剪紙、服飾、編織、攝影、錄影、動畫、電腦繪圖等平面性類與雕塑、建築、工藝作品、民間藝品、行動藝術、裝置藝術等具三度空間特性之立體性美術作品兩大類。其表現手法有:
1.素描:素描是一種最基礎也最容易表現畫家思想的技法,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繪畫方式。素描創作所使用的材料相當多元,舉凡鉛筆、炭筆、炭精筆、粉彩筆、蠟筆、原子筆、鋼筆等皆可。現代大專院校的美術科系,則將素描作為訓練繪畫能力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
2.水彩畫:顧名思義,水彩畫是以水調合顏料,繪製而成的作品,由於富含水份,畫面常呈現輕快活潑的氣氛;其常採用的技法有重疊法、留白法、渲染法、縫合法、平塗法、乾筆法等數種,除專業繪畫創作外,應用美術也廣泛使用水彩作畫。
3.油畫:油畫是西方繪畫中最主要的一種畫法,作畫時是以油劑調和顏料,在分層塗繪於畫布上。近代則於白底色的畫布上直接作畫,或點狀、或線狀,甚至以油畫刀厚塗括擦兼而有之,使油畫呈現出多彩多姿的豐富肌理。
4.複合媒體繪畫:隨著創作意念的一再推陳出新,紙片、木皮、繩索、金屬....等皆在繪畫素材之內,藝術創作乃成多元的創作風貌。
5.國畫:中國傳統繪畫通稱國畫,分成山水、人物、花鳥、翎毛、動物等類別,技法則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工具為筆、墨、紙、硯、絹素等,表現於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
6.雕塑:三度空間的立體作品,分成①使用石材、木材等之彫刻,彫刻又分為圓雕與浮雕兩類②使用黏土、石膏、蠟等之塑像③使用各種複合媒材之立體構成。

三、中國的繪畫:
中國繪畫始自皇帝時期之對於自然物象的描寫,夏商周三代見於青銅器上的紋飾,秦漢的帛畫,魏晉南北朝的「女史箴圖」揭開了中國山水畫的扉頁,隋唐開展成中國繪畫盛世。中國繪畫入唐,分工趨細,繪畫逐漸脫離宣揚政教的工具,轉為以欣賞為主的創作方式與風格,舉凡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均留下不少傑出創作。宋立「翰林圖畫院」,宮廷畫達於極盛。元人重武輕文,宮廷畫院中落,改由文人或士大夫為主導,畫風也由精緻工整轉為「以書入畫」的筆墨逸趣,畫面的題跋大增,甚至氾濫。明朝復設畫院,但管理制度嚴格,畫家常僅墨守成規而不思創作,中葉以後才恢復正軌。清朝典章制度大抵沿襲明朝,清康熙、乾隆雅好繪事,雖未設畫院,創作風氣仍盛;清朝西風東漸,西方繪畫方法傳入中國,於畫風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代表畫家:展子虔、李思訓、王維、閻立本、張萱、周昉、韓幹、荊浩、闕仝、董源、巨然、顧閎中、貫休、黃筌、徐熙、李成、范寬、郭熙、米芾、李唐、馬遠、夏圭、李公麟、梁楷、黃居寀、宋徽宗、李安忠、蘇軾、趙孟頫、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劉貫道、王繹、錢還、陳琳、戴進、唐寅、仇英、沈周、文徵明、董其昌、陳洪綬、曾鯨、呂紀、徐渭、王翬、石濤、羅聘、八大山人、惲壽平、華喦....等。

四、中國的書法與篆刻: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先民結繩刻契、圖畫記事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文字符號,考古最早資料約今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中的記號陶文。又出土之甲骨文(契文、卜辭、龜甲文、貞卜文字、殷墟文字)、金文(鐘鼎文)、散氏盤(矢人盤)、石鼓文....等,可見一斑。春秋戰國所發現的盟書、帛書、竹木簡牘等直接書寫的手跡,與甲骨文、金文等相較之下,已顯得較為灑脫隨意,且多以毛筆書寫,呈現流美的運轉之勢,與秦漢的隸書字體相差無幾。
1.篆書:篆書是中國文字第一個書體的名稱,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稱為大篆,秦朝宰相李斯等人,改造、規範大篆為秦代標準文字稱為「小篆」。篆體長方,勻圓整齊,筆勢瘦勁而俊逸,體態典雅而寬舒。漢篆承秦諸緒,但筆意則較為方正。
2.隸書:隸書亦稱佐書、史書,源自戰國。秦朝時,將篆體的筆畫結構簡化,將圓弧改為直線,即成為隸書。隸書發展至西漢末年已臻成熟,字體漸由長方轉為寬扁,由縱勢改為橫式,筆畫粗細一致,具律動的美感。成熟的漢隸,結構嚴謹、雍容端整、點劃平厚、骨氣洞達、舒爽有神。
3.草書:凡寫法潦草或筆畫連綿、書寫便捷者稱為草書。草書起源之說未有定論,然在秦漢時期則已相當流行。其發展由章草、隸草而今草,再狂草(大草),脈脈相承,或放縱或變化,筆勢連綿奔突,字形變化多端,有如龍蛇飛舞之姿。
4.楷書:又名正書、正楷、真書,始於漢朝末年,成熟於魏晉,筆畫平整,字體方正,為今普遍通用的字體。楷書之發展,主要原因在端正漫無準則的草書,並軟化漢隸波磔之勢,加強筆勢的運轉變化,而為今之楷書。
5.行書:行書始於漢代,成熟於魏晉,是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在眾書體中,篆、隸、楷、草,均有一定的章法,而行書則無固定形態,若行書寫得正規近楷書,稱「行楷」;若放縱近草書,就稱為「行草」。
6.篆刻:中國的篆刻藝術,源於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使用於印璽,再流傳於政府單位與民間各階層之各種印章。使用的印材有銅、銀、金、玉、琉璃、牙、角、木材、水晶、石頭等。使用的流行字體以大篆、摹印篆、鳥蟲書、懸針篆等篆體。自唐朝以降,從實用機能逐漸轉變為藝術欣賞價值,書畫家常以朱紅印泥印在畫面上,增加點綴效果與畫面意趣。
7.歷代中國書法與篆刻名家:
張芝、鍾繇、王羲之、歐陽詢、張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蔡襄、黃庭堅、蘇軾、米芾、趙信、趙孟頫、鮮于樞、宋克、文徵明、董其昌、傅山、鄭燮;米芾、趙孟頫、丘衍、王冕、文彭、丁敬、吳昌碩等。

五、中國的雕刻與工藝品:
中國彫刻始自二萬年,前北平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的簡單石器與裝飾品,再有彩陶、黑陶、夏商周青銅器與玉器及漆器、秦漢的陶塑與石雕、魏晉南北朝的石窟藝術、隋唐五代的石雕與陶瓷及金銀銅器、宋元的瓷器與金銀銅器及玉漆器、明清的金屬與彫刻工藝......等,從禮器到生活用品,以至現代的裝飾欣賞,樣樣都顯示出彫刻藝術之精美。民間工藝的種類繁多,舉凡竹編、藤編、木雕、蠟染、泥塑、剪紙、皮影、紙紮....等都是,乃一般百姓出於日常生活實用之需要,並結合審美的觀點,所製作出的工藝美術品。從各類的工藝品,可以體會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之不同風土民情與審美觀。

六、西方的繪畫: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繪畫稱古典美術,西元五世紀至十五世紀間稱中世紀美術。中世紀美術,主要是基督教義的傳播,基督教故事的傳達,因此充滿了宗教的色彩,其風格單調、呆板、千篇一律,是種「樣式化」的風貌,因此在十五與十六世紀間的「文藝復興」時期,將古典藝術價值觀再生,是對中世紀美術的一種反動。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風格,具備理性、秩序、和諧及古典主義的特色,其深入觀察自然界,融合新開發的技法,乃繪出真實並具詩意的自然等景物。隨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創造性的受重視,藝術收藏蔚為當時上流社會的雅好,藝術家不再卑躬屈膝的請求贊助,成為各方爭先禮聘的對象,得以和學者、詩人、貴族名流平起平坐,此期的藝術家遂能一展其才華與創造力,是西方美術史上最燦爛的一頁。
十七至十九世紀間,為巴洛克(Baroque)與洛可可(Rococo)美術時期。此期的巴洛克繪畫表現,充斥了旺盛的活力及戲劇性的光線、動勢和色彩。洛可可的藝術風格輕巧精緻相較於巴洛克的華麗壯大,洛可可要來得輕快、優雅而愉悅。我們可說:巴洛克是為了彰顯君王及教廷的威權,而洛可可則較關心現實生活的享樂。
十八世紀中葉,新古典主義漸生,十九世紀浪漫、寫實、自然、印象、新印象、後印象等美術主義興,陸續產生不少知名的畫家。二十世紀則是各種理論、風格的大總匯,多元性的藝術理念下,幾乎任何一種事物都可用來作為創作媒材,只要藝術家施以某些轉化,它就能榮登藝術殿堂,充分反映出複雜多變的時代,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DaDa)藝術、超現實主義、抽象藝術、歐普藝術(OP Art)、普普藝術(POP Art)、色面繪畫、硬邊藝術、最低限藝術、超寫實主義就是此期的畫派。
代表畫家有:馬薩其奧、波提且利、烏切羅、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貝里尼、吉奧喬尼、提香、揚范艾克、波許、布魯格爾、杜勒、霍爾班、福格、丁托列多、葛雷柯、卡拉瓦喬、委拉斯貴茲、樸桑、魯本斯、林布蘭特、華鐸、夏丹、霍加斯、大衛、安格爾、傑利訶、德拉克洛瓦、哥雅、庫爾培、杜米埃、米勒、柯洛、莫內、雷諾瓦、秀拉、塞尚、高更、梵谷、孟克、薄丘尼、克利、康丁斯基、蒙德里安...等。

七、西方的雕刻與工藝品:
雕刻可溯及史前時期,史前時期可區分為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兩期,大致表現於石器或建築物上。彫刻作品大致為石柱、門牆、人像、面具、耳飾、置物盒、盛酒器、各類日常用品等。材質則由石質、木材、金屬、陶磁、玻璃....而至近代的任何材質。

八、應用美術與科技藝術:
現代美術之應用,已由宗教宣揚、御用畫院、純欣賞而逐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除美感價值之外,兼具實用效果,融入生活,也美化了生活。平面設計範疇應用有海報、插畫、商標、包裝、CIS、封面、文字造形、版畫、剪紙、印染、織繡、服飾布面等是;立體範疇者有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建築設計....等。另外所謂的動畫設計、影視的美術設計,則屬另一類的空間、時間範疇。近代科技的發達,如攝影、錄影等皆屬科技藝術的一種。
文學
中國歷史歷史久遠,作品多而美,文學類型之多,更非西洋文學所能望其項背。西洋文學只有詩、散文、小說、戲劇四種,而中國文學在詩方面有騷、詞、賦、古風、近體詩;詞則有小令、中調、長調;曲有南曲與北曲之分,再由曲蛻變為雜劇傳奇;賦有短、古、排、散、股;小說則有傳奇與章回之分。
若以時代區分,中國文學作品可分成三個時期:
1.古典文學期: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戰國期,此期文字於演變階段,通假字多,句短而澀,代表作品如尚書、詩經、老子、論語、莊子、孟子等。
2.古文學時期:由戰國至清代,佔信史的三分之二時間。代表作品有荀子的短賦,屈原之離騷,戰國策,漢賦及五、七言之律、絕,詞,散文,清之八股文等屬之。
3.近代今文學:五四運動提倡用通俗話語寫文章,使文章與言語混為一體稱之,又稱新文藝。
若以文體區分,可分類如下:
1.韻文文學:韻文文學之文體計有詩、詞、歌、賦、曲、民謠、對聯等。其中之詩,最早為詩經,再為五、七言古風,再繼之為五七言絕句、五七言近體詩與律詩。賦則有短賦、古賦、俳賦、律賦、散賦、股賦等。
2.散文文學:散文就是沒有韻的普通文章,不論說理、敘事、記事物等皆能為之。現代人稱古代的散文為古文,其文簡賅含蓄而雅,唐宋八大家作品為世人所尊頌。語體文有利於施教,自五四運動後而興,相對於語體文稱文言文,文言文有不可磨滅的價值,在應用上有其簡捷的好處。
3.小說:小說之靈魂在於寫真與反應社會狀況,分語體(白話)與文言兩類,三千字以內的稱短篇小說,五萬字以上的稱長篇小說。中國小說除故事結構外,往往溶合詩、詞、歌、賦及其他文體在內,富變化又生動。
4.戲劇:戲劇是集韻文、散文、小說之大成而具體化的文學,為大眾所喜愛欣賞,最為感人,也最易扣人心弦。
哲學
哲學本身是「虛無」的,正如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概括說來,哲學只是一個「觀念」,這個共同的大觀念,是揉合了許多不同的小觀念而成。觀念,雖然是空的、虛無的,但它是行為的淵源,生活的準則,是人們生存和繼往的指標,在中國學術史上,稱之為「形而上學」。
中外歷史上最傑出的思想家:孔子、釋迦牟尼、耶穌、老子、莊子。
<span class="p07b">哲學</span>
本節參考資料:牛頓雜誌、中研院各所於網路發表之文章。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