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鹿耳門公館藏經閣健康人生小百科> 肌、腱及骨科

一、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典型症狀:膝關節疼痛無法伸直、蹲跪困難。
大部發生於40歲以上,膝關節過度使用者。
可以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關節攝影等方式,提高診斷效果。
輕度者採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以及關節液注射治療即可,不必開刀;較嚴重者採關節鏡清創及關節重整方式;關節嚴重退化、變形的患者以手術做根本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理係因過度的重複與衝力,引起關節腔內引起慢性的破壞,導至關節軟骨喪失,軟骨下的骨質硬化,骨刺、骨內囊腫形成以及關節囊、滑囊的增厚,隨著年齡增加,關節腔內的破壞與日俱增。
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與保健:
‧藥物治療:
 補充含葡萄糖胺和軟骨膠的軟骨成分補品及使用新一代不傷腎、胃之非類固醇消炎藥。
‧關節內注射:
 不要注射會破壞軟骨的類固醇注射,而應使用是關節軟骨成分的新藥玻尿酸注射,以增加關節液的黏稠度。
‧復健:
 減肥並減少增加膝關節負荷的生活習慣,如少爬樓梯、爬山、不用蹲式馬桶,並增加股四頭肌的復健運動。
‧手術:
 膝關節疼痛傷害致嚴重變形,可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近年來因手術精進、材料更新,手術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
‧飲食與保健:
 吃藥打針只能暫時緩解症狀疼痛,唯有平時長期吃鈣片多補充鈣質或食用膠原質高的食物,避免內臟、肉類、豆類等高尿酸飲食,避免酗酒,保有適度運動,注意避免過度的重複與衝力,考慮以水療、熱療、蠟療、光療等復健治療方式,以達止痛、軟化組織、促進血液循環、消腫等效果。

二、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不明原因的全身性發炎異常之疾病,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發生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女性又較男性為高,病因推測與自體免疫或遺傳基因有關。
初期症狀為疲倦、骨骼肌肉疼痛或晨間僵硬,進而分布至周邊的關節如手、腳和腰椎等,特別是指端關節及踝關節,最後會擴及至膝、肩、肘等,甚至影響及胸膜炎、肺炎、心肌炎或血管炎。
本症治療相當棘手,通常用藥有如下數種: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傳統抗瘧藥、金製劑、消化性抗發炎劑、糖性皮質類固醇、青黴胺等,或單獨或合併使用,但經常伴有副作用。

三、骨質疏鬆症
骨細胞的生成減少或骨細胞死亡相對增加,使骨密度減少,形成骨質疏鬆症。
骨密度檢查是檢查單位骨頭內的礦物質含量比。
骨質流失是一種毫無自覺性的生理現象,僅會出現腰酸背痛或腰背無力。
停經後婦女、鈣攝取量不足、年齡老化、遺傳因素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