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門公館藏經閣
鹿耳門公館藏經閣健康人生小百科> 內科
一、小兒便秘
小兒會因經常「憋便」,以致引起功能性的便秘。
小兒排便用力程度、疼痛與否、質地的軟硬,遠比排便次數來得重要。
正常人體排便為自發性功能,糞便漲滿直腸後,肛內接受器感知此壓力而引起反射,此時若壓抑排便衝動,直腸會重新調整適應,反射因而消失,大量的糞便長久撐脹直腸下,水份被吸乾,排便變得困難疼痛。久之,排便感受性減弱,肛外括約肌變得鬆弛,不成形的軟便遂從硬便旁隙縫滲出而無法控制,此即為「遺屎」,常被誤導為腹瀉,實為嚴重之便秘。
嬰兒後期之換奶,因蛋白質與醣類比值過高,大便變得硬而少,導致排便困難,此時會產生肛裂,嬰兒怕痛致而忍住大便。小孩上學,因不方便或害怕上學、上廁所,亦會產生「憋便」。
小孩排便疼痛、血便,表示便秘已一段期間,此時應就醫藉軟便劑、緩瀉劑,將腸內大便清除乾淨,配合纖維質飲食、多攝取水份,讓大便變軟,直到小兒不再有忍便行為,才有機會進入良性巡環停藥痊癒。
二、小兒腹瀉
小兒頻繁出入公共場合或飲食複雜,可能引起腸胃不適腹瀉。
剛開始腹瀉時,短期內無法找到醫師,可至藥局購買「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補充體液,因其能增加鈉及水分的吸收,防止病情惡化。非不得已時,避免使用可樂、果汁、汽水、運動飲料,因其電解質不足,葡萄糖的濃度太高,其產生的高滲透壓,反而加重腹瀉。
腹瀉時,不必緊張而不給小兒進食,記得只要是溫和、清淡容易消化之食物是必要的,因此時小腸仍具有吸收能力,持續少量進食,可增其體力避免惡化。
腹瀉時,腸道黏膜受損,消化酵素減少,牛奶沖泡忌濃,避免增加腎臟負荷。
小兒腹瀉,家長不應急服止瀉藥,強行止瀉,可能使遺留體內細菌繼續繁殖而產生併發症。
腹瀉脫水程度輕重依序為嘴唇乾燥、眼眶凹陷、昏睡或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若有重度脫水、持續嘔吐無法喝水,或併有腸絞痛、血痢、休克,應急就醫。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除了遺傳的因素外,主要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不良而引起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異常性疾病,血糖高於126mg/dl者。
糖尿病病源有三多:吃多、喝多、尿多。
治療藥物分胰島素針劑與口服降血糖藥物。
糖尿病發作,若意識清醒時,應立刻給予糖水、方糖或含糖飲料,再送醫;若意識不清或分迷,導致無法餵食,應即送醫。
每天一小時以上的溫和運動,可促進胰島素在組織間的活性作用,增加脂肪代謝及改善循環功能,運動,對患者健康改善助益良多。
四、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成A.B.C.D及新近流行的E型五種。大多數A型患者在1-2個月內會完全康復,其他則可能轉變為慢性肝病,並增加肝癌的發病率。
肝炎早期的症狀為發燒、疲倦、惡心、腹瀉、食慾不振、肌肉和關節疼痛,然後出現黃疸,眼睛和皮膚發黃。
大多數的患者並不需要很多的治療,可以各型肝炎抗體的免疫球蛋白注射。B型有一種嚴重的併發症稱猛爆性肝炎,肝臟會壞死,須住院細心治療,受損傷的肝臟有可能自行再生。
五、肝炎患者的飲食
肝炎患者的有因遺傳、營養不良、酗酒、囊性纖維變性而來。
肝炎,除了藥物治療外,應予高蛋白質、高熱量與適量脂肪的食物,同時適度休息,減少服用不必要的藥物、嚴禁飲酒,以減輕肝臟的負擔。
急性發病期,患者會有食慾不振、噁心、疼痛的症狀,無法食入足量食物,此時醫師會由靜脈注射水份、鹽類、葡萄糖與各種維生素以維持營養。
肝硬化是指肝組織纖維化,健康的肝臟表面光滑呈粉紅色,硬化則表面粗糙,布滿瘢痕組織的硬結。
少吃油煎、油炸、油膩、辛辣食品,加工或經發酵食物亦應避免。
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食品外,應補充維生素B群、C、K等,以促進肝臟抵抗壓力及修補所受的損害。
六、脂肪肝
因肥胖、糖尿病、血脂過高、酗酒等,導致肝臟堆積很多脂肪,稱脂肪肝。
脂肪肝大多不會有任何症狀,發現有脂肪肝,不是急著去降低脂肪肝,而是去尋找出病因為要務。
七、胃炎與胃窺鏡
胃炎即胃部發炎,可導致出血、潰瘍和對胃內部的侵蝕。典型的症狀有: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腹脹、胃灼熱、胃出血。
胃炎分急慢性兩種。慢性胃炎起因:飲酒過度、長期服用阿思匹林或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急性胃炎起因:感染、毒物、食物過敏、藥物,與灼傷、外科手術、肝腎臟衰竭之疾病引起。
胃炎大多以外在症狀來診斷,欲求根本原因及症狀程度,會用胃窺鏡檢查患者的胃內壁,此鏡是一細細的軟管,管端帶有特殊的窺視儀,從患者口中插入胃部。有時醫生會透過胃鏡,擷取一小塊胃組織樣品進行活檢細菌培養,以判斷感染菌別對症下藥。
嚴重的腐蝕性的胃炎,應立即急救,為阻止胃出血過多,會插入胃管注入冰水,使破裂的血管收縮。受腐蝕的部份,有時需切除,甚至整個胃部切除。
一般潰瘍有十二指腸、食道、胃和消化性等潰瘍四種,確切原因是由於器官的保護性黏膜過薄或過度脆弱、感染幽門弧菌而發生,治療以抗生素、抗酸劑、黏膜保護劑為之,產生嚴重併發症方採手術處理。
八、痔瘡
肛門靜脈曲張,會引起疼痛、刺養、出血,是為痔瘡,分內痔與外痔兩種。
患者排便用力,導致血管腫脹破裂而出血,雖會使人感到不適卻非嚴重。
治療時服用軟便劑、患部組織結紮、手術。平時護理以藥油或間斷冰敷或溫水坐浴減低疼痛。注意軟便劑不得長期服用。
不要長時間站立,不要抓搔摩擦患處,注意飲食。
九、結核病
全世界約有一半的人口感染結核桿菌,其中約有三千萬人患「活動性」結核病,每年則有一千萬新患者。
活動性結核病患者呼出的結核桿菌進入空氣,會被他人吸入而隨處蔓延。桿菌進入人體,巨噬細胞會將其帶到淋巴結而消滅之;部份逃入血液的結合菌會在人體內循環,體內的免疫系統因而能對桿菌產生抗體,因此,大多數人皆不知自己已受感染。
帶菌者於身體狀況虛弱或營養不良時,有可能再度活躍,常見的症狀有:體重減輕、疲倦、長期低燒、盜汗、長期咳嗽、痰中帶血,有時會感染腦、腎、心臟、骨骼、脊柱等。
治療時,需將患者隔離,施以數星期的抗生素治療。
小兒會因經常「憋便」,以致引起功能性的便秘。
小兒排便用力程度、疼痛與否、質地的軟硬,遠比排便次數來得重要。
正常人體排便為自發性功能,糞便漲滿直腸後,肛內接受器感知此壓力而引起反射,此時若壓抑排便衝動,直腸會重新調整適應,反射因而消失,大量的糞便長久撐脹直腸下,水份被吸乾,排便變得困難疼痛。久之,排便感受性減弱,肛外括約肌變得鬆弛,不成形的軟便遂從硬便旁隙縫滲出而無法控制,此即為「遺屎」,常被誤導為腹瀉,實為嚴重之便秘。
嬰兒後期之換奶,因蛋白質與醣類比值過高,大便變得硬而少,導致排便困難,此時會產生肛裂,嬰兒怕痛致而忍住大便。小孩上學,因不方便或害怕上學、上廁所,亦會產生「憋便」。
小孩排便疼痛、血便,表示便秘已一段期間,此時應就醫藉軟便劑、緩瀉劑,將腸內大便清除乾淨,配合纖維質飲食、多攝取水份,讓大便變軟,直到小兒不再有忍便行為,才有機會進入良性巡環停藥痊癒。
二、小兒腹瀉
小兒頻繁出入公共場合或飲食複雜,可能引起腸胃不適腹瀉。
剛開始腹瀉時,短期內無法找到醫師,可至藥局購買「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補充體液,因其能增加鈉及水分的吸收,防止病情惡化。非不得已時,避免使用可樂、果汁、汽水、運動飲料,因其電解質不足,葡萄糖的濃度太高,其產生的高滲透壓,反而加重腹瀉。
腹瀉時,不必緊張而不給小兒進食,記得只要是溫和、清淡容易消化之食物是必要的,因此時小腸仍具有吸收能力,持續少量進食,可增其體力避免惡化。
腹瀉時,腸道黏膜受損,消化酵素減少,牛奶沖泡忌濃,避免增加腎臟負荷。
小兒腹瀉,家長不應急服止瀉藥,強行止瀉,可能使遺留體內細菌繼續繁殖而產生併發症。
腹瀉脫水程度輕重依序為嘴唇乾燥、眼眶凹陷、昏睡或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若有重度脫水、持續嘔吐無法喝水,或併有腸絞痛、血痢、休克,應急就醫。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除了遺傳的因素外,主要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不良而引起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異常性疾病,血糖高於126mg/dl者。
糖尿病病源有三多:吃多、喝多、尿多。
治療藥物分胰島素針劑與口服降血糖藥物。
糖尿病發作,若意識清醒時,應立刻給予糖水、方糖或含糖飲料,再送醫;若意識不清或分迷,導致無法餵食,應即送醫。
每天一小時以上的溫和運動,可促進胰島素在組織間的活性作用,增加脂肪代謝及改善循環功能,運動,對患者健康改善助益良多。
四、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成A.B.C.D及新近流行的E型五種。大多數A型患者在1-2個月內會完全康復,其他則可能轉變為慢性肝病,並增加肝癌的發病率。
肝炎早期的症狀為發燒、疲倦、惡心、腹瀉、食慾不振、肌肉和關節疼痛,然後出現黃疸,眼睛和皮膚發黃。
大多數的患者並不需要很多的治療,可以各型肝炎抗體的免疫球蛋白注射。B型有一種嚴重的併發症稱猛爆性肝炎,肝臟會壞死,須住院細心治療,受損傷的肝臟有可能自行再生。
五、肝炎患者的飲食
肝炎患者的有因遺傳、營養不良、酗酒、囊性纖維變性而來。
肝炎,除了藥物治療外,應予高蛋白質、高熱量與適量脂肪的食物,同時適度休息,減少服用不必要的藥物、嚴禁飲酒,以減輕肝臟的負擔。
急性發病期,患者會有食慾不振、噁心、疼痛的症狀,無法食入足量食物,此時醫師會由靜脈注射水份、鹽類、葡萄糖與各種維生素以維持營養。
肝硬化是指肝組織纖維化,健康的肝臟表面光滑呈粉紅色,硬化則表面粗糙,布滿瘢痕組織的硬結。
少吃油煎、油炸、油膩、辛辣食品,加工或經發酵食物亦應避免。
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食品外,應補充維生素B群、C、K等,以促進肝臟抵抗壓力及修補所受的損害。
六、脂肪肝
因肥胖、糖尿病、血脂過高、酗酒等,導致肝臟堆積很多脂肪,稱脂肪肝。
脂肪肝大多不會有任何症狀,發現有脂肪肝,不是急著去降低脂肪肝,而是去尋找出病因為要務。
七、胃炎與胃窺鏡
胃炎即胃部發炎,可導致出血、潰瘍和對胃內部的侵蝕。典型的症狀有: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腹脹、胃灼熱、胃出血。
胃炎分急慢性兩種。慢性胃炎起因:飲酒過度、長期服用阿思匹林或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急性胃炎起因:感染、毒物、食物過敏、藥物,與灼傷、外科手術、肝腎臟衰竭之疾病引起。
胃炎大多以外在症狀來診斷,欲求根本原因及症狀程度,會用胃窺鏡檢查患者的胃內壁,此鏡是一細細的軟管,管端帶有特殊的窺視儀,從患者口中插入胃部。有時醫生會透過胃鏡,擷取一小塊胃組織樣品進行活檢細菌培養,以判斷感染菌別對症下藥。
嚴重的腐蝕性的胃炎,應立即急救,為阻止胃出血過多,會插入胃管注入冰水,使破裂的血管收縮。受腐蝕的部份,有時需切除,甚至整個胃部切除。
一般潰瘍有十二指腸、食道、胃和消化性等潰瘍四種,確切原因是由於器官的保護性黏膜過薄或過度脆弱、感染幽門弧菌而發生,治療以抗生素、抗酸劑、黏膜保護劑為之,產生嚴重併發症方採手術處理。
八、痔瘡
肛門靜脈曲張,會引起疼痛、刺養、出血,是為痔瘡,分內痔與外痔兩種。
患者排便用力,導致血管腫脹破裂而出血,雖會使人感到不適卻非嚴重。
治療時服用軟便劑、患部組織結紮、手術。平時護理以藥油或間斷冰敷或溫水坐浴減低疼痛。注意軟便劑不得長期服用。
不要長時間站立,不要抓搔摩擦患處,注意飲食。
九、結核病
全世界約有一半的人口感染結核桿菌,其中約有三千萬人患「活動性」結核病,每年則有一千萬新患者。
活動性結核病患者呼出的結核桿菌進入空氣,會被他人吸入而隨處蔓延。桿菌進入人體,巨噬細胞會將其帶到淋巴結而消滅之;部份逃入血液的結合菌會在人體內循環,體內的免疫系統因而能對桿菌產生抗體,因此,大多數人皆不知自己已受感染。
帶菌者於身體狀況虛弱或營養不良時,有可能再度活躍,常見的症狀有:體重減輕、疲倦、長期低燒、盜汗、長期咳嗽、痰中帶血,有時會感染腦、腎、心臟、骨骼、脊柱等。
治療時,需將患者隔離,施以數星期的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