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門公館藏經閣
鹿耳門公館藏經閣民俗活動小百科> 民俗藝陣
1.鬥牛陣:
基本上,鬥牛之表演相當放任,活潑而不拘形式,其鬥牛模式大致固定為:本來兩個牧童各自牽著自己的牛吃草,彼此相安無事,無意間,兩頭牛「牴角」互鬥起來,牧童一見急忙各自拉開,但愈拉愈鬥,愈抓愈纏,牧童乃生氣的吆喝鞭打,打自己的牛,也打別人的牛,然候互指對方不是,於是兩人也鬥了起來,不但鞭打還扭打,打得起勁時,甚至竄入人群中找觀眾評理,繼而在亂陣中追打、叫罵,有時互抱倒地滾來滾去,其間牛鬥牛,人也互鬥,直至雙方斗笠掉了,布鞋掉了,兩方也筋疲力盡,彼此握手言和以終。
基本上,鬥牛之表演相當放任,活潑而不拘形式,其鬥牛模式大致固定為:本來兩個牧童各自牽著自己的牛吃草,彼此相安無事,無意間,兩頭牛「牴角」互鬥起來,牧童一見急忙各自拉開,但愈拉愈鬥,愈抓愈纏,牧童乃生氣的吆喝鞭打,打自己的牛,也打別人的牛,然候互指對方不是,於是兩人也鬥了起來,不但鞭打還扭打,打得起勁時,甚至竄入人群中找觀眾評理,繼而在亂陣中追打、叫罵,有時互抱倒地滾來滾去,其間牛鬥牛,人也互鬥,直至雙方斗笠掉了,布鞋掉了,兩方也筋疲力盡,彼此握手言和以終。
2.跳鼓陣:
跳鼓陣顧名思義是以「跳躍」和「擊鼓」為表演內容,成員一般有 8人,表演時多作方形陣,大鼓居中,涼傘在前後,銅鑼分立四角,頭旗則領陣變化隊形,或彎膝仰腰、或進退、翻滾,鼓落鑼起,簡捷明快,多由「開四門」開始,然後涼傘翻鼓、空穿什花、十字什花、涼傘穿鑼、仰腰開花,一路表演下去,每場表演時間約在20分鐘。
跳鼓陣顧名思義是以「跳躍」和「擊鼓」為表演內容,成員一般有 8人,表演時多作方形陣,大鼓居中,涼傘在前後,銅鑼分立四角,頭旗則領陣變化隊形,或彎膝仰腰、或進退、翻滾,鼓落鑼起,簡捷明快,多由「開四門」開始,然後涼傘翻鼓、空穿什花、十字什花、涼傘穿鑼、仰腰開花,一路表演下去,每場表演時間約在20分鐘。
3.舞龍:
龍,是中國的象徵,也是中國人的圖騰,更是中國人的情結。龍是中國人的傳奇,肯定的說地球上並無龍這種 "奇" 物,其形大抵是駱駝頭、鹿角、兔眼、牛耳、蛇身、蛙肚、虎掌、鷹爪、鯉魚鱗的綜合體。龍陣即舞龍,民間叫作「弄龍」。龍陣長度,十三節(一般以九節為基礎)以內的叫小龍,長度在30公尺以內;15至29節者為中龍,31節以上屬大龍,長度在60公尺以上。龍陣舞弄基本型態大致可分出場、敬禮、滾水、穿頭、穿中、鞠躬、搶珠、翻騰、穿尾、跨尾、捲圈、退場等;配樂以鑼鼓鈸為主。
龍,是中國的象徵,也是中國人的圖騰,更是中國人的情結。龍是中國人的傳奇,肯定的說地球上並無龍這種 "奇" 物,其形大抵是駱駝頭、鹿角、兔眼、牛耳、蛇身、蛙肚、虎掌、鷹爪、鯉魚鱗的綜合體。龍陣即舞龍,民間叫作「弄龍」。龍陣長度,十三節(一般以九節為基礎)以內的叫小龍,長度在30公尺以內;15至29節者為中龍,31節以上屬大龍,長度在60公尺以上。龍陣舞弄基本型態大致可分出場、敬禮、滾水、穿頭、穿中、鞠躬、搶珠、翻騰、穿尾、跨尾、捲圈、退場等;配樂以鑼鼓鈸為主。
4.金獅陣:
基本上,金獅陣是由宋江陣蛻變而來,它與宋江陣最大的不同是,宋江陣以「頭旗」領軍,而金獅陣則以「獅頭」帶陣,「獅頭」在金獅陣中地位頗高,它是表演的主角,也是此陣的祀神,一般有金獅陣的廟宇,都設有專祠或神壇供祀。西港香中最早的金獅陣是烏竹林廣慈宮的「獅祖」,它是「西港香」的開路先鋒,烏竹林金獅陣中最引人注目者是「獅旦」。「獅旦」是由一小孩扮演,他頭綁布巾帽,身穿紅肚兜,腰纏長布巾,還戴黑色墨鏡,站立於成人肩上,右手揮舞彩球,左手叉腰,是金獅陣的領導者,引導金獅陣。
基本上,金獅陣是由宋江陣蛻變而來,它與宋江陣最大的不同是,宋江陣以「頭旗」領軍,而金獅陣則以「獅頭」帶陣,「獅頭」在金獅陣中地位頗高,它是表演的主角,也是此陣的祀神,一般有金獅陣的廟宇,都設有專祠或神壇供祀。西港香中最早的金獅陣是烏竹林廣慈宮的「獅祖」,它是「西港香」的開路先鋒,烏竹林金獅陣中最引人注目者是「獅旦」。「獅旦」是由一小孩扮演,他頭綁布巾帽,身穿紅肚兜,腰纏長布巾,還戴黑色墨鏡,站立於成人肩上,右手揮舞彩球,左手叉腰,是金獅陣的領導者,引導金獅陣。
5.八美圖:
來自安定鄉海寮村的八美圖,是少數絕無儘有的陣頭之一,參加人員一切行頭均是自備。故事中男主角一人,名叫柳樹春(方淑燕飾),娶妻八人,依序分別為華愛珠(方千瑜飾)、柴素真(方麗坤飾)、沈月茹(方瓊華飾)、張金定(方素琪飾)、陳素日(方秀敏飾)、田素月(蔡依伶飾)、陸翠娥(方雅玲飾)、陸素娥(方惠治飾)等共八人為女主角,九人均化粧騎馬上陣,為有意參加之人員臨時組成之團體,非一般常設之陣頭,也因此,除在西港香科才組成之外,一般廟會活動是看不到的。
來自安定鄉海寮村的八美圖,是少數絕無儘有的陣頭之一,參加人員一切行頭均是自備。故事中男主角一人,名叫柳樹春(方淑燕飾),娶妻八人,依序分別為華愛珠(方千瑜飾)、柴素真(方麗坤飾)、沈月茹(方瓊華飾)、張金定(方素琪飾)、陳素日(方秀敏飾)、田素月(蔡依伶飾)、陸翠娥(方雅玲飾)、陸素娥(方惠治飾)等共八人為女主角,九人均化粧騎馬上陣,為有意參加之人員臨時組成之團體,非一般常設之陣頭,也因此,除在西港香科才組成之外,一般廟會活動是看不到的。
6.紡車輪:
由西港劉厝所出動的「紡車輪」,是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陣頭,其結構是以一紡車輪裝置於車上,行進間紡車輪跟著旋轉,紡車輪上坐有四位四至五歲的小朋友,自早期即以「西遊記」為故事背景,裝扮唐三藏師徒四人取經之故事。紡車輪經架棚開館以後,小朋友就不能替換,因此事先小朋友的選擇與訓練非常重要,必須小朋友敢坐才行。在紡車輪之前面為「北管」演奏開道。
「紡車輪」自有西港鄉以來即已成立,早期是以人力扛台,再演進用牛車,到現今利用鐵牛車裝載,節省不少人力。
由西港劉厝所出動的「紡車輪」,是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陣頭,其結構是以一紡車輪裝置於車上,行進間紡車輪跟著旋轉,紡車輪上坐有四位四至五歲的小朋友,自早期即以「西遊記」為故事背景,裝扮唐三藏師徒四人取經之故事。紡車輪經架棚開館以後,小朋友就不能替換,因此事先小朋友的選擇與訓練非常重要,必須小朋友敢坐才行。在紡車輪之前面為「北管」演奏開道。
「紡車輪」自有西港鄉以來即已成立,早期是以人力扛台,再演進用牛車,到現今利用鐵牛車裝載,節省不少人力。
7.五虎平西:
大塭寮保安宮的五虎平西陣,其實是宋江陣的一種,之所以稱為五虎平西陣,是以狄青五虎將平西遼為故事版本,陣頭武器與宋江陣相同,另加裝扮五虎將之角色(早期五虎將均旗馬),有如白鶴陣之以白鶴為主,金獅陣之以金獅一樣,稱為五虎平西陣。
大塭寮保安宮的五虎平西陣,其實是宋江陣的一種,之所以稱為五虎平西陣,是以狄青五虎將平西遼為故事版本,陣頭武器與宋江陣相同,另加裝扮五虎將之角色(早期五虎將均旗馬),有如白鶴陣之以白鶴為主,金獅陣之以金獅一樣,稱為五虎平西陣。
8.文武郎君:
佳里鎮三五甲鎮山宮的文武郎君陣是全台唯一的陣頭,它是一種非常簡化的南管陣,與「天子門生」同為三五甲的專屬陣頭,成員大多是三五甲的人,成立之目的只為了參加西港刈香。三五甲鎮山宮主祀池府千歲,另地藏王菩薩,祂是西港香「千歲爺」麾下的「刀兵教主」,享有先斬後奏的特權,而「文武郎君」,「天子門生」與「八家將」是特為壯「刀兵教主」聲勢而成立之陣頭。
佳里鎮三五甲鎮山宮的文武郎君陣是全台唯一的陣頭,它是一種非常簡化的南管陣,與「天子門生」同為三五甲的專屬陣頭,成員大多是三五甲的人,成立之目的只為了參加西港刈香。三五甲鎮山宮主祀池府千歲,另地藏王菩薩,祂是西港香「千歲爺」麾下的「刀兵教主」,享有先斬後奏的特權,而「文武郎君」,「天子門生」與「八家將」是特為壯「刀兵教主」聲勢而成立之陣頭。
9.天子門生:
「天子門生」源於明朝徐霖所著「繡襦記」一書,描述落第秀才鄭元和的故事,鄭元和落魄倒臥風雪中,為丐幫兄弟所救,並得李亞仙「以繡襦擁之而歸」,後來二人結為夫婦,鄭元和在李啞仙鼓勵之下,奮發向上,終於考上狀元,位晉三公,死後被皇帝追封為「天子門生」,爾後丐幫兄弟便以此自稱。「天子門生」以南管樂器演奏為主,不加入任何表演動作,旋律優美,唱腔優雅,頗為精緻,與「文武郎君」同為三五甲鎮山宮之傳統陣頭。
「天子門生」源於明朝徐霖所著「繡襦記」一書,描述落第秀才鄭元和的故事,鄭元和落魄倒臥風雪中,為丐幫兄弟所救,並得李亞仙「以繡襦擁之而歸」,後來二人結為夫婦,鄭元和在李啞仙鼓勵之下,奮發向上,終於考上狀元,位晉三公,死後被皇帝追封為「天子門生」,爾後丐幫兄弟便以此自稱。「天子門生」以南管樂器演奏為主,不加入任何表演動作,旋律優美,唱腔優雅,頗為精緻,與「文武郎君」同為三五甲鎮山宮之傳統陣頭。
10.百足真人(蜈蚣陣):
西港香的蜈蚣陣係由溪埔寮與公塭仔二庄頭合組而成,所謂蜈蚣陣是由長塊木板串接,每塊木板長一丈三尺二,共三十三塊木板,木板前後銜接,左右可以活動,以利於遊行時靈活轉向,木板上裝置坐椅,每塊木版上乘二人,由五至十二歲孩童,扮演歷史故事人物坐於其上,這些英雄人物為唐朝由羅通掃北開始到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之所有忠臣英雄,不分南男女均列其上,其座位置依掃北、征東與征西之不同,每天調整,惟最後一天一般均調整為征東之隊武順序,概取「薛仁貴征東」節節勝利之意。
「百足真人陣」一般有三十六座至一百零八座不等,今年西港香之蜈蚣陣為六十六人(前一科香為六十人,人數只能增不能減,最多108 為限,像徵36天罡,72地煞),早期以人力肩扛行進,現在則多以輪子推動,行進間有如蜈蚣出現,百足爬行,所以又叫「蜈蚣陣」,相傳為王爺的開路部將,民間相信蜈蚣陣具有驅邪逐魔、怯災保境的神力,因此做為「刈香」時之開路先鋒,都走在陣頭最前面。(台灣民間香會當中,有蜈蚣陣者稱為刈香,沒有蜈蚣陣者稱為進香)而扮演故事人物坐於蜈蚣上之孩童,咸信會帶來平安、健康與福慧,因此家長會趨之若騖,讓小孩參加。蜈蚣陣最重要的動作是,每到一間廟宇必有「綑廟」的動作,亦即整條蜈蚣將廟團團圍住,繞行三圈以鎮煞驅魔。由於蜈蚣陣動員人力非常龐大,除六十六位小孩之外,每一小孩周邊要有五至六位大人配合,及其它工作人員,另必需有金獅陣開路護駕,可謂陣容龐大,所有扮演不同英雄人物之服裝道具,由扮演之孩童家人自行負擔,所費不貲。也因此在一般廟會活動中不易看見。
西港香的蜈蚣陣係由溪埔寮與公塭仔二庄頭合組而成,所謂蜈蚣陣是由長塊木板串接,每塊木板長一丈三尺二,共三十三塊木板,木板前後銜接,左右可以活動,以利於遊行時靈活轉向,木板上裝置坐椅,每塊木版上乘二人,由五至十二歲孩童,扮演歷史故事人物坐於其上,這些英雄人物為唐朝由羅通掃北開始到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之所有忠臣英雄,不分南男女均列其上,其座位置依掃北、征東與征西之不同,每天調整,惟最後一天一般均調整為征東之隊武順序,概取「薛仁貴征東」節節勝利之意。
「百足真人陣」一般有三十六座至一百零八座不等,今年西港香之蜈蚣陣為六十六人(前一科香為六十人,人數只能增不能減,最多108 為限,像徵36天罡,72地煞),早期以人力肩扛行進,現在則多以輪子推動,行進間有如蜈蚣出現,百足爬行,所以又叫「蜈蚣陣」,相傳為王爺的開路部將,民間相信蜈蚣陣具有驅邪逐魔、怯災保境的神力,因此做為「刈香」時之開路先鋒,都走在陣頭最前面。(台灣民間香會當中,有蜈蚣陣者稱為刈香,沒有蜈蚣陣者稱為進香)而扮演故事人物坐於蜈蚣上之孩童,咸信會帶來平安、健康與福慧,因此家長會趨之若騖,讓小孩參加。蜈蚣陣最重要的動作是,每到一間廟宇必有「綑廟」的動作,亦即整條蜈蚣將廟團團圍住,繞行三圈以鎮煞驅魔。由於蜈蚣陣動員人力非常龐大,除六十六位小孩之外,每一小孩周邊要有五至六位大人配合,及其它工作人員,另必需有金獅陣開路護駕,可謂陣容龐大,所有扮演不同英雄人物之服裝道具,由扮演之孩童家人自行負擔,所費不貲。也因此在一般廟會活動中不易看見。
11.白鶴陣:
西港香中唯一的白鶴陣,是由七股樹子腳寶安宮所組成的隊伍。白鶴在中國是聖潔的靈禽,是長壽的像徵,台灣民間將白鶴納入陣頭之中稱之為「白鶴陣」,與「宋江陣」、「金獅陣」合稱「宋江三陣」。白鶴陣基本上也是以宋江陣為基礎,將頭旗改成白鶴(如同金獅陣將頭旗改成獅頭一樣),由一人穿上白鶴造形服裝,模仿白鶴姿態展翅飛舞,另有一白鶴童子,引導白鶴表演,形成白鶴與童子對跳的嘻戲有趣畫面。七股樹子腳的白鶴陣在西港香中是少數可以進入王府參拜,以及參加過火、請王和接受禮砲的陣頭之一,地位特殊。
西港香中唯一的白鶴陣,是由七股樹子腳寶安宮所組成的隊伍。白鶴在中國是聖潔的靈禽,是長壽的像徵,台灣民間將白鶴納入陣頭之中稱之為「白鶴陣」,與「宋江陣」、「金獅陣」合稱「宋江三陣」。白鶴陣基本上也是以宋江陣為基礎,將頭旗改成白鶴(如同金獅陣將頭旗改成獅頭一樣),由一人穿上白鶴造形服裝,模仿白鶴姿態展翅飛舞,另有一白鶴童子,引導白鶴表演,形成白鶴與童子對跳的嘻戲有趣畫面。七股樹子腳的白鶴陣在西港香中是少數可以進入王府參拜,以及參加過火、請王和接受禮砲的陣頭之一,地位特殊。
12.宋江陣:
是台灣最大也是最具聲勢的武術陣頭,流行於南部地區,尤其以台南及高雄兩縣為最熱絡而普遍,參與西港香的宋江陣有八份姑媽宮、檨子林鳳安宮、新吉村保安宮、南勢九龍殿、外渡頭厚得宮、大寮村龍安宮、後營普護宮等等,陣容非常龐大。宋江陣的表演必先由「扑箍」開始,所謂「扑箍」就是繞圈拜祖師「田都元帥雷海清」,此一儀式叫「發彩」,然後才開始各種陣式表演,其間有單人兵器、空拳和雙人兵器套招表演,在廟會活動中,最後一定以排八卦做為結束,在廟會活動中,宋江陣具有開路解厄、驅邪祭煞及維持秩序之功能,而排八卦是宋江陣最不可缺少之表演,其它陣式可以省略,而八卦陣則不能省,因為宋江陣主要有八式,即大花陣、二人連環、力馬陣、吳蚣陣、黃蜂出巢、排八城、八城內外連環陣及八卦陣,而八卦陣為主陣之故。在宋江陣表演當中最忌有人闖入,因為闖入陣內若找不出生門則非死即傷,因此一但有人闖入,宋江陣必定停止操演,待闖入之人離開後,才由「扑箍」從頭開始。早期由於庄與庄,廟與廟間有榮與辱之共同感情,而以腰巾繫纏於腰間,此種感情表現在宋江陣上,形成所謂「腳巾」組織,每一宋江陣有其專屬的「腳巾」顏色,凡同祖或有交陪淵源的村庄,都會選擇同一顏色之「腳巾」。刈香時不同「腳巾」的陣頭,依然不可聯合「扑箍」一起演練,否則會互相「咬陣」而致產生械鬥。
宋江陣的源流有多種說法,大抵在羅貫中的〝水滸傳〞做了一個整理與總結的工作。宋江陣的組成據傳是 108人式,但如此龐大的陣容自然組成不易,一般以72、50人、42人、36人為多,其中以36人最為普遍,配樂以鑼、鼓、鈸為主。台南地區的宋江陣型主要有八式:大花陣、二人連環、力馬陣、蜈蚣陣、黃蜂出巢、排八城、八城內外連環陣、排八卦等。表演必由圈拜祖師 (田都元帥雷海清) 開始,此一形式叫發彩,然後才各種陣式表演,其間有單人兵器、空拳和雙人兵器套招表演,完整一場約計兩小時。其陣頭表演具有開路解厄、驅邪祭煞和維持秩序的功能。
是台灣最大也是最具聲勢的武術陣頭,流行於南部地區,尤其以台南及高雄兩縣為最熱絡而普遍,參與西港香的宋江陣有八份姑媽宮、檨子林鳳安宮、新吉村保安宮、南勢九龍殿、外渡頭厚得宮、大寮村龍安宮、後營普護宮等等,陣容非常龐大。宋江陣的表演必先由「扑箍」開始,所謂「扑箍」就是繞圈拜祖師「田都元帥雷海清」,此一儀式叫「發彩」,然後才開始各種陣式表演,其間有單人兵器、空拳和雙人兵器套招表演,在廟會活動中,最後一定以排八卦做為結束,在廟會活動中,宋江陣具有開路解厄、驅邪祭煞及維持秩序之功能,而排八卦是宋江陣最不可缺少之表演,其它陣式可以省略,而八卦陣則不能省,因為宋江陣主要有八式,即大花陣、二人連環、力馬陣、吳蚣陣、黃蜂出巢、排八城、八城內外連環陣及八卦陣,而八卦陣為主陣之故。在宋江陣表演當中最忌有人闖入,因為闖入陣內若找不出生門則非死即傷,因此一但有人闖入,宋江陣必定停止操演,待闖入之人離開後,才由「扑箍」從頭開始。早期由於庄與庄,廟與廟間有榮與辱之共同感情,而以腰巾繫纏於腰間,此種感情表現在宋江陣上,形成所謂「腳巾」組織,每一宋江陣有其專屬的「腳巾」顏色,凡同祖或有交陪淵源的村庄,都會選擇同一顏色之「腳巾」。刈香時不同「腳巾」的陣頭,依然不可聯合「扑箍」一起演練,否則會互相「咬陣」而致產生械鬥。
宋江陣的源流有多種說法,大抵在羅貫中的〝水滸傳〞做了一個整理與總結的工作。宋江陣的組成據傳是 108人式,但如此龐大的陣容自然組成不易,一般以72、50人、42人、36人為多,其中以36人最為普遍,配樂以鑼、鼓、鈸為主。台南地區的宋江陣型主要有八式:大花陣、二人連環、力馬陣、蜈蚣陣、黃蜂出巢、排八城、八城內外連環陣、排八卦等。表演必由圈拜祖師 (田都元帥雷海清) 開始,此一形式叫發彩,然後才各種陣式表演,其間有單人兵器、空拳和雙人兵器套招表演,完整一場約計兩小時。其陣頭表演具有開路解厄、驅邪祭煞和維持秩序的功能。
13.八家將:
台灣最早的八家將,源於台南府城「白龍庵」的「五福大帝」(即五方瘟神,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八家將即為五福大帝的部將,八家將每隊四至十二人不等,而民間習慣上均稱為「八家將」。
八家將的職務,在於主神出巡時,協助緝拿妖魔、捕捉鬼怪,其過程大致為:主神下令─文差(手執令牌)接令─武差(手拿令旗)傳令─謝(手拿魚枷)、范(手執方牌)捉拿─甘將軍與柳將軍(手拿戒棍)負責刑罰─四季神負責審問─文武判官則負責錄口供與押解罪犯任務,而表演陣法有「走七星步」、「踏四門」和「八卦陣」等。在香陣隊伍之中兼具有消災解厄的功能,為一般宗教活動中最常見的隊伍。
台灣最早的八家將,源於台南府城「白龍庵」的「五福大帝」(即五方瘟神,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八家將即為五福大帝的部將,八家將每隊四至十二人不等,而民間習慣上均稱為「八家將」。
八家將的職務,在於主神出巡時,協助緝拿妖魔、捕捉鬼怪,其過程大致為:主神下令─文差(手執令牌)接令─武差(手拿令旗)傳令─謝(手拿魚枷)、范(手執方牌)捉拿─甘將軍與柳將軍(手拿戒棍)負責刑罰─四季神負責審問─文武判官則負責錄口供與押解罪犯任務,而表演陣法有「走七星步」、「踏四門」和「八卦陣」等。在香陣隊伍之中兼具有消災解厄的功能,為一般宗教活動中最常見的隊伍。
14.跳鼓陣:
「跳鼓陣」顧名思義即以跳躍擊鼓為表演內容,名稱頗多,各地叫法不同有「大鼓陣」、「大鼓弄」、「大鼓花」、「鼓花陣」、「花鼓陣」等名稱,其中由以「大鼓花」和「花鼓陣」兩個名詞較為普遍叫法。跳鼓陣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台灣民間普遍認為是「明鄭練兵」,鄭成功領台之後,整經軍武,矢志反清復明,網羅各地英雄好漢進行比武大會,而以擊鼓與競技者同跳躍進退,滿清據台後,這些好漢散居各地墾荒耕作,農暇時乃以擊鼓為樂,後經改進而成今日活潑輕快之表演藝陣。「跳鼓陣」本身並無劇情,表演純為熱鬧性質,為市場競爭劇烈,近來頗多團體紛紛加入各種技藝表演,以爭取市場演出機會。
「跳鼓陣」顧名思義即以跳躍擊鼓為表演內容,名稱頗多,各地叫法不同有「大鼓陣」、「大鼓弄」、「大鼓花」、「鼓花陣」、「花鼓陣」等名稱,其中由以「大鼓花」和「花鼓陣」兩個名詞較為普遍叫法。跳鼓陣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台灣民間普遍認為是「明鄭練兵」,鄭成功領台之後,整經軍武,矢志反清復明,網羅各地英雄好漢進行比武大會,而以擊鼓與競技者同跳躍進退,滿清據台後,這些好漢散居各地墾荒耕作,農暇時乃以擊鼓為樂,後經改進而成今日活潑輕快之表演藝陣。「跳鼓陣」本身並無劇情,表演純為熱鬧性質,為市場競爭劇烈,近來頗多團體紛紛加入各種技藝表演,以爭取市場演出機會。
15.婆姐陣:
七股鄉永吉村吉安宮的十二婆姐陣,為台灣少數此陣頭之一。十二婆姐大致是由「三十六宮婆姐」簡化而來,相傳是婦女生育保護神陳靖姑所收的妖女,經其降服而改邪歸正,成為陳靖姑救產扶嬰的得力助手,民間因陳靖姑護嬰之信仰而產生此之宗教性藝陣,參與活動遊行。十二婆姐陣本應有三十六位,因陣容過於龐大組成不易,所以一般儘採前十二宮作為陣頭成員,陣中除十二婆姐外,尚增列「婆姐母」與「婆姐子」兩角色,在陣頭中來回穿梭表演,增加陣頭之趣味性。
七股鄉永吉村吉安宮的十二婆姐陣,為台灣少數此陣頭之一。十二婆姐大致是由「三十六宮婆姐」簡化而來,相傳是婦女生育保護神陳靖姑所收的妖女,經其降服而改邪歸正,成為陳靖姑救產扶嬰的得力助手,民間因陳靖姑護嬰之信仰而產生此之宗教性藝陣,參與活動遊行。十二婆姐陣本應有三十六位,因陣容過於龐大組成不易,所以一般儘採前十二宮作為陣頭成員,陣中除十二婆姐外,尚增列「婆姐母」與「婆姐子」兩角色,在陣頭中來回穿梭表演,增加陣頭之趣味性。
16.牛犁歌:
又叫「駛犁歌」,首由許丙丁填詞的台灣民謠,描述農夫農婦(犁兄犁妹)相邀下田耕種的情景,是早期台灣農村一種自發性的娛樂表演,後來發展演變成一支宗教遊藝陣頭,稱之為「牛犁陣」。「牛犁陣」的表演,除有耕田的必備動作之外,也穿插一些男女私情,打情罵俏,穿科打諢,表現出農村社會,農夫生活情感,活潑快樂的一面。「牛犁歌」主要音樂為車鼓調,至於伴奏,一般最常見則為南管樂器。
又叫「駛犁歌」,首由許丙丁填詞的台灣民謠,描述農夫農婦(犁兄犁妹)相邀下田耕種的情景,是早期台灣農村一種自發性的娛樂表演,後來發展演變成一支宗教遊藝陣頭,稱之為「牛犁陣」。「牛犁陣」的表演,除有耕田的必備動作之外,也穿插一些男女私情,打情罵俏,穿科打諢,表現出農村社會,農夫生活情感,活潑快樂的一面。「牛犁歌」主要音樂為車鼓調,至於伴奏,一般最常見則為南管樂器。
17.鬥牛陣:
係以兩頭以竹架布套裝置而成之假牛,大小與真牛類似,每一頭牛由二人扛假牛表演,一人扮牧童,在鑼鼓聲中表演逗趣之動作,先是二牧童各自牧牛,在來二牛相鬥,牧童各自拉開自己所屬的牛,演變成牧童因不滿對方未拉好牛而產生彼此之間拉鬥抓纏,互相ㄠ喝扭打,甚而到人群中找觀眾評理,其間牛鬥牛、人鬥人或人鬥牛變成一場混仗,直致雙方筋疲力盡,握手言和為止,可謂噱頭百出,張力十足。
係以兩頭以竹架布套裝置而成之假牛,大小與真牛類似,每一頭牛由二人扛假牛表演,一人扮牧童,在鑼鼓聲中表演逗趣之動作,先是二牧童各自牧牛,在來二牛相鬥,牧童各自拉開自己所屬的牛,演變成牧童因不滿對方未拉好牛而產生彼此之間拉鬥抓纏,互相ㄠ喝扭打,甚而到人群中找觀眾評理,其間牛鬥牛、人鬥人或人鬥牛變成一場混仗,直致雙方筋疲力盡,握手言和為止,可謂噱頭百出,張力十足。
18.車鼓陣:
「車鼓陣」俗稱「弄車鼓」,是台灣土產陣頭之一,其發展應是由民間為慶祝久旱逢甘霖,大地豐收,百姓歌舞慶祝衍生而來。「弄車鼓」顧名思意應是舞弄車鼓之表演,事實上「弄車鼓」中沒有車與鼓,只有「四寶」、巾、扇表演與南管樂器演奏,以歌謠方式表演民間故事之小戲型態,內容大多描述男女私情之通俗情節。
「車鼓陣」俗稱「弄車鼓」,是台灣土產陣頭之一,其發展應是由民間為慶祝久旱逢甘霖,大地豐收,百姓歌舞慶祝衍生而來。「弄車鼓」顧名思意應是舞弄車鼓之表演,事實上「弄車鼓」中沒有車與鼓,只有「四寶」、巾、扇表演與南管樂器演奏,以歌謠方式表演民間故事之小戲型態,內容大多描述男女私情之通俗情節。
19.水族陣:
「水族陣」大致由烏龜、章魚、鯉魚、蝦子、螃蟹、蛤蚌等水中生物為主體,表演水生海產各種舞姿,沒有特別之主題,舞步亦不講就,純以童趣為主,近來常搭配「跑旱船」演出,增加不少趣味性。南部較著名的「水族陣」市西港鄉南海埔所組的「水族陣」,其主要任務就是參加每三年一科西港慶安宮所舉辦西港香的遶境廟會活動。
「水族陣」大致由烏龜、章魚、鯉魚、蝦子、螃蟹、蛤蚌等水中生物為主體,表演水生海產各種舞姿,沒有特別之主題,舞步亦不講就,純以童趣為主,近來常搭配「跑旱船」演出,增加不少趣味性。南部較著名的「水族陣」市西港鄉南海埔所組的「水族陣」,其主要任務就是參加每三年一科西港慶安宮所舉辦西港香的遶境廟會活動。
20.跑旱船:
相傳「跑旱船」是為紀念屈原而來。屈原跳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爭相划船去尋找遺體,而後發展成「划龍船」的民俗活動。「跑旱船」則至唐明皇時代的「山車旱船」中的「旱船」出現,才被認定為是今日「跑旱船」的濫觴。「跑旱船」的表演,通常是兩個人,一扮姑娘,一扮船伕,在以彩布裝扮的空心木船上,描述水中行船的各種狀況,如水中搖盪、遇風打轉、沙灘擱淺等情節,配合音樂即興演出。「跑旱船」一般均配合「水族陣」演出,水族魚蝦穿梭其間或跳或鑽以增加趣味及可看性。
相傳「跑旱船」是為紀念屈原而來。屈原跳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爭相划船去尋找遺體,而後發展成「划龍船」的民俗活動。「跑旱船」則至唐明皇時代的「山車旱船」中的「旱船」出現,才被認定為是今日「跑旱船」的濫觴。「跑旱船」的表演,通常是兩個人,一扮姑娘,一扮船伕,在以彩布裝扮的空心木船上,描述水中行船的各種狀況,如水中搖盪、遇風打轉、沙灘擱淺等情節,配合音樂即興演出。「跑旱船」一般均配合「水族陣」演出,水族魚蝦穿梭其間或跳或鑽以增加趣味及可看性。
21.布馬陣:
「布馬陣」的故事源自於大陸,內容描述一新科狀元在皇帝賜宴後,搖搖擺擺,前往相府拜謁途中,跌落泥沼,大夥兒七手八腳,你扯我拉而弄得灰頭土臉,最後終於拉出,化險為夷,繼續上路。「布馬陣」的成員除狀元騎馬外,尚有馬夫為此劇之靈魂人物,帶動整齣表演的戲劇效果,另有侍衛、涼傘、擔馬水草者外,鑼、鼓、鈸與嗩吶等配樂兼具報信與開道之功能,當然也是整齣表演鬧場的重要情緒引導。
「布馬陣」的故事源自於大陸,內容描述一新科狀元在皇帝賜宴後,搖搖擺擺,前往相府拜謁途中,跌落泥沼,大夥兒七手八腳,你扯我拉而弄得灰頭土臉,最後終於拉出,化險為夷,繼續上路。「布馬陣」的成員除狀元騎馬外,尚有馬夫為此劇之靈魂人物,帶動整齣表演的戲劇效果,另有侍衛、涼傘、擔馬水草者外,鑼、鼓、鈸與嗩吶等配樂兼具報信與開道之功能,當然也是整齣表演鬧場的重要情緒引導。
22.公婆陣:
亦稱「公揹婆」,應是源自於大陸的「老揹少」,為一人即可表演的陣頭。「公婆陣」由一個人裝扮兩個角色,前面揹人的老公是假人,後面被揹的老婆才是真人,兩人在服裝巧妙穿著的掩飾之下,假的老公身與真的老公腳穿同一顏色服裝,真的老婆身與假的老婆腳則穿同一花色服裝。表演過程並無規矩,亦無配樂,或進或退,時而搖臀擺手,時而嬌媚,時而吵架,表現出滑稽逗趣,幽默好笑,又善於與群眾打成一片,達到十足的娛樂效果。
亦稱「公揹婆」,應是源自於大陸的「老揹少」,為一人即可表演的陣頭。「公婆陣」由一個人裝扮兩個角色,前面揹人的老公是假人,後面被揹的老婆才是真人,兩人在服裝巧妙穿著的掩飾之下,假的老公身與真的老公腳穿同一顏色服裝,真的老婆身與假的老婆腳則穿同一花色服裝。表演過程並無規矩,亦無配樂,或進或退,時而搖臀擺手,時而嬌媚,時而吵架,表現出滑稽逗趣,幽默好笑,又善於與群眾打成一片,達到十足的娛樂效果。
23.高蹺陣:
在所有的民間陣頭中,「踏蹺陣」是較具有高難度技術性的隊伍,因為他必需腳踩高蹺,並做出跑、跳、甚至於翻觔斗等高難度動作而來去自如才行。
在所有的民間陣頭中,「踏蹺陣」是較具有高難度技術性的隊伍,因為他必需腳踩高蹺,並做出跑、跳、甚至於翻觔斗等高難度動作而來去自如才行。
24.素蘭出嫁陣:
在五十年代左右,台灣有一首流行歌曲,由莊啟勝作詞的「素蘭小姐要出嫁」,內容描寫男主角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人素蘭小姐坐上花轎出嫁了,他跟在後面猛叫轎伕等一下,無奈轎子飛奔而去,他只有甘願犧牲自己,並祝素蘭小姐婚後幸福,自己也決定重新出發找尋另一位女孩。整個過程中充滿自嘲與反諷,是一個有血有淚故事隊伍,但是在此出嫁陣中,看不到追轎的男生,只有媒婆、素蘭小姐、伴娘與花轎隨歌曲搖臀扭腰,大大降低了可看性,但在香陣隊伍當中,乃具有其趣味性。
在五十年代左右,台灣有一首流行歌曲,由莊啟勝作詞的「素蘭小姐要出嫁」,內容描寫男主角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人素蘭小姐坐上花轎出嫁了,他跟在後面猛叫轎伕等一下,無奈轎子飛奔而去,他只有甘願犧牲自己,並祝素蘭小姐婚後幸福,自己也決定重新出發找尋另一位女孩。整個過程中充滿自嘲與反諷,是一個有血有淚故事隊伍,但是在此出嫁陣中,看不到追轎的男生,只有媒婆、素蘭小姐、伴娘與花轎隨歌曲搖臀扭腰,大大降低了可看性,但在香陣隊伍當中,乃具有其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