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鹿耳門公館藏經閣宗教信仰小百科> 台灣的醮典與科儀

一、醮典:
台灣祭祀醮典,就其性質常見者有禮斗植福、九皇齋戒、祈安清醮、慶成醮等;就格局或醮祭目的而言,約可分為:
1.羅天大醮:羅天大醮盛極隆重,需搭設九壇奉祀天地諸神,上三壇稱普天,由皇帝主祀,中三壇名周天,王公卿貴族祀之,下三層為羅天,由人民供祀之。醮期長達49天,分七次舉行七朝醮典,醮科包括福醮、祈安醮、王醮、水醮、火醮、九皇禮斗、三元醮等醮事。
2.王醮:台灣開闢之初,原為瘟癘之地,風土病流行,各地常有瘟疫發生,民間認為係瘟神作祟,乃有逐疫之祭,慢慢演變成今日規模宏大之王醮。王醮又稱王船醮,俗稱瘟醮或瘟王醮,聖行於台灣中南部。
3.圓醮:一般民間大型社群性醮祭的舉辦,於隔一段期間以後,應另舉行一小醮,此醮稱為圓醮或醮尾。
4.神明誕醮:顧名乃為慶祝神明壽誕而舉行的醮典,規模小,醮期大多僅為一天。
5.中元醮:民俗以農曆七月為鬼月,於七月十五日舉行中元普渡為中元醮,用來祭祀無主的孤魂野鬼,目前僅存基隆、鹿港、恆春三地較為完整。
6.春秋醮:春季農耕,為祈五穀豐收而舉行春醮;秋季豐收,感謝神恩舉行秋醮平安祭。
7.水、火、海醮:此醮為特殊需要的小醮。水醮為解決水厄,火醮為預防火災,海醮則為免除航海危險。此醮規模日小或漸消失或僅為大醮之附屬活動。
8.開光醮:本醮乃為神明開光點眼而設的醮祭,一般皆列於醮科中舉辦。
9.漁、牛瘟醮:本醮為漁民為祈求航海平安漁獲豐收、農民祈安禳災驅除牛瘟而舉行的醮典。
10.雷公醮:早期社會認為雷電為天上神袛,人畜建物樹木遭雷擊,常被記成天神動怒,是不祥之兆,故建醮以解眾神之怒。
二、科儀:
本宮前於民國73、76年舉辦台灣首次七七四十九天之羅天大醮,規模龐大、科儀繁複,茲以民國84-86連續三年所舉辦「媽祖姊妹會」法會重要科儀簡介如下:
1.<玉壇發表>:道長宣示法會大意,並將參與者的名單呈送上蒼知曉,以求臻祥納福。
2.<啟請三界>:啟請三界諸神降臨,即天官一品紫微大帝、地官二品清虛大帝及水官三品洞陰大帝,民間稱作「三界公」,是為分別職掌人間賜福、赦罪和解厄之神,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
3.<豎立天旗>:於山門內側祀掛七尺天旗和普旗,向天神地祇和孤魂野鬼表明道場所在,並有招降之意,稍別於一般醮事所豎之燈篙。
4.<懸掛金榜>:繼而於法壇四周懸貼榜單,右貼:「三界萬靈府」和「靈寶六師符」,左貼:「北極四聖府」和「敕封境主尊神」,正面則貼:「金籙恭祝聖誕千秋芳醮福章」等榜文。
5.<分燈捲簾>:包括分燈光真、捲簾覲帝和鳴金戛玉,這是第一天的夜間主戲,是在藉聖火之力,以祝境域善信元辰光釆。科儀之始,先熄 滅法壇全部燈火,然後道士們引「天火」入壇,再重燃法壇燈火,象徵前途光明,之後,擊磬三聲,「分燈」結束。繼行「捲簾」科儀,於科儀桌前懸掛「闕」字畫軸,象徵玉皇上殿,捲簾時只捲三寸,意謂「不可見頭」,畫軸上所繪四人即跟隨玉帝的「天上四天師」:張道陵、萬仙翁、許旌陽和邱宏。接著鳴鐘廿四響,表示一天廿四小時;再擊磬廿九聲,代表一月;繼而鳴金戛玉卅六下,象徵一年;最後敲鐘九響,表示九霄之意,和擊磬六響,表示六合之意,到此圓滿成功。
6.<三進香湯>:道長率領諸道士依清微天宮、禹餘天宮、太赤天宮、玉皇天宮、紫微天宮、東極青宮和神霄天宮的順序,一一上香,為諸神進奉香湯,以示虔敬。
7.<敕水禁壇>:全稱應係「敕水禁壇斬魅(命)魔」,這是第二天夜間的主戲,也是法會全部科儀中最精采的一場道士戲,上場演法的有兩人,一個是高功道士(道長),一個是「魅魔」,由一位年輕道士扮演,身穿紅衣,臉戴鬼魔面具,頭繫五彩高錢,表示鬼怪,也就是魑魅魍魎的象徵體,其實也是代表你我的「心中之魔」。表演開始,高功道士以七星寶劍先行「敕水」,對法壇內的人、事、物、祭品一一作法,以求潔淨,表示邪魔當道,道人下山度風塵拯救萬民;忽然間,天昏地暗、風雲變色,魅魔出現,興風作浪,施瘟布毒,結果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正當危急間,高功道士左托淨水缽,右執七星劍緊追而出,與魅魔展開一場廝殺,有追有趕,有打有鬥,最後,高功道士揮劍一斬,魅魔立即遁失,不過,並非把魅魔斬死,而是將祂收降,此時,魅魔的面具置於東北艮方(鬼方)「斗」內,表示已被囚禁於此,高功道士緊跟著揮劍插入斗內,表示封山,魅魔從此不得出關,而天下就此太平,蒼生得到解救。敕水禁壇斬魅魔之後,接著演「宿啟」,並安鎮五方真文,即安鎮於米上的文房四寶,計有東方真文、南方真文、西方真文、北方真文和中央真文。
8.<晚朝陞壇>:由此繼而進金花表女、呈奏晚朝硃表,再到行道伏章、三進香椒。儀式起,先行「淨壇」,然後上香、發爐、道士宣讀硃表;接著道長召四靈,副講宣讀關文,召請地祇翊靈昭武上將亢金溫大元帥火速到壇,呈奏硃表至勾陳星官;最後道長伏章行事,龜息大法;畢,再上香,獻茶、禮十方而後復爐結束。
9.<登棚拜表>:也稱「登台拜表」,即登天向玉帝呈拜通天大表之儀,主要有兩個意義,一是呈送疏文請玉帝過目,祈求上蒼賜福保祐境域平安;一是請求玉帝恩准開葷,以備葷素大餐慰祭孤魂,也就是這個節目做完之後,才能普度和辦桌請客。節目開始,起鼓奏樂,除穿「朝鞋」的高功道士(主壇道長)外,其餘道士皆得一一脫鞋換上木屐,手持油傘拾階登棚。「腳著木屐,手持油傘」表示「離地遮天」,也就是「腳不著地,頭不見天」,意即「步上雲天登天闕」,道長因腳已著「朝鞋」,離地三寸了,所以不必再穿木屐。高功道士登棚後,先行自我安符,全身上下遍貼符紙,依序是:頭鉚、中勾陳、左(臂)青龍、右(臂)白虎、前(胸)朱雀、後(背)玄武,其中左右前後叫「四靈護身」;另在垂於絳衣後的「素珠鬚」下繫上「卅六官將符」,表示「卅六官將隨吾行」,作為沿途差遣之用,以防百魔侵擾,俾使順利覲見玉帝。安符後,高功道士手持七星寶劍,率領所有道士啟程,在一番旋轉跳躍後,終於來到天庭見了玉帝,並完成上奏表文的使命。
10.<燃放水燈>:旨在邀引水路孤魂野鬼前來受普超度,與一般醮儀一樣,放水燈都選在普度的前一天下午舉行,施放地點依媽祖指示,選在鹿耳門溪出海口兩海浬處,計施放十二座水燈,由鹿耳門天后宮和有百年情誼的西港慶安宮、山上天后宮、土虱堀聖興宮、後堀潭湄婆宮、中榮村順天宮、茄拔天后宮、新寮仔鎮安宮和石仔瀨天后宮等八廟代表施放。當日下午五點左右,在諸廟代表和隨拜人員的簇擁下,十二座水燈分乘兩輛貨車行至鹿耳門溪口,隨即由陳榮盛道長在此舉行昭告亡魂法事。隨後,參與人員再分乘兩艘大型膠筏,護送水燈出海,直駛兩海浬外的外海,依媽祖指示的地點逐一施放水燈,此時水流向北,風順水急,水燈一下水即快速向北奔去,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視線範圍內,大夥才踏著夕陽返航;上岸後,沿路插香,作為「路燈」,以便指引受邀前來的水路孤魂順利到達普度場。
11.<普度化食>:法會進入第五天,也就是最後一天,最重要的行事是下午的「普度」,「普度」是民間的一般統稱,大意指貢獻祭品普施水陸孤魂野鬼;但在道士科儀裡,則有一連串的法事,從男堂女室的獻供、巡筵淨孤,經登座說法到普度化食、送孤化紙,循序演來,中規中矩。普度因是法會的焦點,所以參與個人和宮廟,無不渾身解數地全力以赴,除在地的媽祖宮住民外,主要參與成員是所有分靈媽祖的奉祀者,特別是百年情誼的八廟。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