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先民文化新創意先民生活器物

本節文字或因音譯有誤、或因漢字讀音不準,敬請指正。
一、農具:
扒仔:早期金屬礦業不發達,先民農、漁作器物通常取自大自然,此〝扒〞以堅硬竹根作成針狀具,套上竹竿,用來農事扒土、扒草用。
肥籃仔:以竹片密編成之籃子,竹片間無留空隙,用此籃子裝置化學肥料,農人一手屈肘提籃,一手自籃內取肥料撒於農田間,亦可用來播種種子。
<span class="p06">一、農具:</span>
菜籃仔:竹片編成之器物,用於各種農事或家事上,使用頻率極高。目前傳統雜貨店尚可購到。
牛擔仔:水牛耕田,黃牛拉車,其項頸上有一彎曲之竹柱,稱為牛擔仔。牛車前頭轉向橫桿間為大型牛擔,耕田時配合牛隻體型為小型牛擔。此牛擔材質要特別選用,牛擔需在幼竹生長時開始給予定形成彎曲狀,以便將來作為牛擔使用。
犁擔仔:水牛耕田,黃牛拉車,其項頸上有一彎區之竹柱,稱為牛擔仔。牛車前頭轉向橫桿間為大型牛擔,耕田時配合牛隻體型為小型牛擔,通稱為〝犁擔仔〞。

畚箕:早期先民大量使用竹材、木材,以竹皮或木條編製成畚箕,耐摔載重,今已被輕便之塑膠或鐵皮取代,或在機械車輛使用下已無用武之地本參展之畚箕為挑土、石用 畚箕較為韌性耐用。
鐵叉仔:秋收後稻草於田中曬乾後捆成一捆一捆,用牛車運回,底層可以用手甩,高層則需用鐵叉仔,使力甩上再來排放,以便運送。
滬杓仔:最原始的抽水機,全靠人工收手擺動盛水,將水掏乾或灌溉的器具,通稱為濩(hwo1)芐(hey a4)仔。
秧仔繩:插秧時行距、秧苗要整齊對正,得靠這不起眼的尼隆繩所定出的基準線,讓插秧的農夫有所依循。今農業機械化後此物已不復多見。
米篩:本展出之米篩已有五十餘年歷史,係提供者─林大陣先生當年結婚時所用之避邪米篩。雖已老舊破損,卻是林老先生對其夫人鍾愛表徵。米篩是結婚時覆於轎後或禮車後,是婚禮上不可或缺之物。

扁擔:挑物的器具。用竹柱剝製而成,中高兩側低垂,兩端呈三角狀突起,以防挑物滑落。除挑物外更可為防身用,亦可用於遊戲,如〝擠肚臍〞之現成工具。
二、漁具:
竹罩:漁民用竹條編成之竹罩,沿海居民稱之為〝大罩〞。在海灘、河旁、塭中將魚、蟹圍罩抓起魚隻或螃蟹。通常此罩是隨手持著,以便發現魚、蟹時,得以迅速捕捉。
<span class="p06">二、漁具:</span>
網仔袋:魚塭養殖收成,整池時以大網圈圍整理魚獲,或小量分次收成時,人身下水,腰綁魚袋,逐一將著網之魚解開後放入網袋內,魚網裝滿後再倒入竹籃讓漁販來整理。
魚栽網:漁夫養殖魚苗約2─3寸大時,欲賣予他人或移放它池,將魚苗撈捕集中后,再用此魚栽網搖起魚苗計數。因魚苗較大不能再用碗來撈算。
笞仔:竹片編成之盛器,可用於農作與漁事;農作時,前後或左右搖動,用來過濾雜細物,魚事時,上下搖動,用來作魚獲分級。
卡仔:早期尼龍網製品尚未大量使用,魚獲收成則以竹編之盛具裝魚,頂端入口置逆圓錐式編物,防止魚隻跳出,目前絕大多數以尼龍網取代。在本地大都用卡仔來放置螃蟹。
魚栽斗仔:以規則木片排製,外圈圍三條鐵條或藤條,可作為算魚栽時之魚栽斗仔,或為飯斗。

魚硩仔:早期先民魚獲係於溪邊、溝渠插魚或網魚為主,後以經濟與才智等因素,而有魚塭養殖之型態,魚苗來源則於海邊補撈魚苗,此〝魚硩(lua4)仔〞,為撈補魚池或溝渠內,將大肚魽(gua 4)用該斜三角形下緣套簡易活瓶蓋或竹節,將小魚趕入硩(lua4)仔網內。
魚網仔:此為晚期改良之撈魚工具,其狀如一般之小魚網,但下端仍為缺口,使用時,一手圈握下端,一手將魚撈入網內,移至標的處,下端鬆手網內魚兒自然落下,避免於魚網翻轉時,魚鰭勾住魚網無法倒出,亦避免魚兒死亡率昇高。
魚栽簍仔:魚苗兩地運搬,宥於地形,皆以人工搬運,竹編的魚簍裝滿之後,扁擔前後各掛上一簍魚簍,簍頂覆上一尼龍網,作為行走上下震動之彈性空間用。(上下震動 ,魚兒較多換氧氣機會)
魚栽筒仔:此為撈魚苗工具之一,其後置布網或尼龍網,藉竹筒之浮力,漂浮於海面上,由漁民拖走行進撈補魚苗、蝦苗、鰻魚苗。
檷挑仔:漁民在整理塭底淤泥時所用的一種盛具,如同今日的鏟子功用一樣,但檷(mi3)挑(tjea2)仔的裡襯較為圓弧,泥漿盛起時較不易外漏,且往上甩拋時較省力,盛 得多且工作迅速。

魚栽桶:漁貨運送,挑夫的量少且耗時,隨著時間的流逝、新器物(如自行車)的發明,魚栽簍仔之使用不敷效益,於是有魚栽桶的興起,用來替代魚栽簍仔,如此魚苗的承載量更大,搬運更快,當然比不上當今的氧氣貨車,但它也曾風光一時。
三、鹽具:
<span class="p06">三、鹽具:</span>
四、傢俱:
<span class="p06">四、傢俱:</span>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