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台灣之門鹿耳門台江、鹿耳門、北線尾> 鹿耳門公館與文武館

(本文引自龔顯宗─鹿耳門詩選)
鹿耳門位於安平之西,荷人、鄭氏統治時,都曾扼險駐兵,固守海防。清代尤為重視,置台防同知一員,專司稽查鹿耳門海口,兼督台灣、鳳山、諸羅三縣捕務。從廈門到台灣的大商船和台屬小商船往諸羅、彰化、淡水貿易者,皆由此出入。自台回廈,由台防廳查明舵手年齡相貌與貨物數目,換給印單,在鹿耳門會同武汛,照驗出口,台、廈兩廳各於船隻入口時,照印單查驗,人貨相符,方准其進港。

台屬小船,頒給台、鳳、諸三縣船照。同年換照,三邑各設船總管理。赴南路者,由台邑之大港汛出入;赴北路者,由鹿耳門掛驗出入。回郡到府之日,將印章呈鹿耳門文武汛查驗,若單貨相符,則蓋戳准其駕進。郁永河【稗海紀遊】云:

「望鹿耳門,是兩岸沙角環合處,門廣里許,視之無甚奇險,門內轉大,有鎮道海防盤詰出入,舟人下椗候驗。久之,風大作,鼓浪如潮,蓋自渡洋以來所未見。」

這是康熙三十六年(西元一六九七年)初,郁氏從廈門浮海至台時所見,足證清平台後非常重視鹿耳門海防。六十七【鹿耳門汛即事】云:

「乘風纔命駕輕帆,迴首荒城已渺茫。日與雲山爭隱見,天連波浪若低昂。巡行鹿耳新防汛,指點鯤身舊戰場。誰道疆隅惟恃險,熙朝盛德足金湯。」
當地天后宮左右有文武二館,是台防同知安平中右營員稽查商船出入掛驗之所,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云:

「相傳古媽祖廟(又稱天后宮)縱橫各六十步,廟前植大榕三株,廟宇堂皇,中祀聖母以衛海疆,正廟左右為文武館。」

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四月,台澎工兵備道在廟旁建「鹿耳門公館」,以供守風候潮,迎送往來的官吏商賈住宿。北線尾島駐有鎮道海防檢驗人員,一輪防鹿耳門汛置千總一名,步戰守兵二百人,戰船兩隻,港口設墩台。

鹿耳門後來淤沙成陸,道光四年(西元一八二四年)三月,總兵觀喜,署道方傳穟、署府鄧傳安上議,略謂:「戰艦不能出入,應建砲台以防守禦敵」。姚瑩【與王提督書】曰:

「若鹿耳門,則久非商船之所出入,竟以塞之為是。其守之法,莫如多築砲墩於內岸,守以兵勇,而令水師守其外口,夷船少則出擊,多則於內港以俟。彼大船不能入也,以小船入,則非我所畏。」(【中復堂集】)

較觀喜等人所言更詳明具體,充分利用「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優勢。高拱乾【東寧雜詠】云:「曉來吹角澈蒼茫,鹿耳門邊幾戰場」。由於形勢險要,清廷對此地的防守從不敢忽略。余文儀【鹿耳春潮】云:

「鹿耳門雄萬里城,暗沙沈鐵鯨鯢驚。春風春雨波能立,潮落潮生氣未平。海浪週遭天設險,飛颿屈曲地中行。從來利涉憑忠信,笑指群鷗久定盟。」

有鑒於荷人、明鄭的失策,清廷對鹿耳門的防衛一直採行積極的措施。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